Connect with us

副刊

吾生有杏:貪食之過

發佈於

【明報專訊】過去3、4天,我估計自己患上了感染性腸胃炎,主要原因都是貪食之過!

腸胃科醫生不敵腸胃炎

我雖然是腸胃科專科醫生,但多年來我的腸胃狀態並不屬於健康一族;例如我受不了鮮奶,每次喝了奶茶後很快便會腹痛或肚瀉,所以齋啡便逐漸成為了我生活的一部分。

上星期我去了曼谷開會,當地夜市的地方美食是眾所周知。自知腸胃不好,所以我已經避免那些未煮熟或是賣相「可疑」的食物。不但如此,我慣性在海外時每天早上服食止屙藥物,預防乘車或開會期間腹瀉。最終在曼谷的3天安然度過,我亦趁機享受我最喜愛的芒果糯米飯,前後吃了最少4次!

家人同吃生蠔 獨我出事

返港當晚,我光顧了一所相熟的餐廳,老闆大力向我推薦新鮮空運到港的生蠔。我自知肚子受不了生蠔,可是見它肥美潤澤,於是把心一橫,一口氣吃了6隻,好一件賞心樂事!

人總要為自己所做的承擔後果。第二天早上我便出現肚痛及腹瀉,差不多每2至3小時便要上廁所。是那些生蠔不新鮮嗎?我想不是,因為家人同樣地吃了生蠔,但沒有類似的不適。

認識自己腸胃的「情緒」

其實患上腸易激綜合徵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的人,比一般人士對食物容易出現不適現象。有些情况是因為食物含有低量有害細菌或病毒,更多情况是由於患者對食物中不同成分出現不良反應。我相信昨天的生蠔合乎衛生標準,只是那低量的惡菌引發我的腸胃不適。我並沒有服用抗生素,因為它只會破壞腸道微生態,令情况惡化。最後,我靠着補充水分及益生菌,腸胃便逐漸康復過來了。

每個患上腸易激綜合徵的人都不一樣,我們要認識自己腸胃的「情緒」,學習如何適應它並與它共存。

文:陳家亮(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

(中大醫學院教授,教學生、醫病人、做研究,親筆分享杏林大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