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副刊

薄扶林村民家作客 嘗一家一菜 聽百年故事

發佈於

【明報專訊】來到薄扶林,不少人會選擇到薄扶林水塘散步放鬆,參與薄鳧林牧場的導賞,又或到伯大尼修院打卡。然而每當經過薄扶林道,目光總會被一片與城市格格不入的鐵皮屋吸引。薄扶林村乍看與尋常寮屋區無異,其實是港島最古老村落之一,有逾200年歷史。

當現今許多村落面臨清拆,薄扶林村民早在10多年前已自發組織保育小組,讓村落從一個被遺忘的角落,蛻變為充滿活力的獨特社區。每年秋季更敞開自家大門,舉辦「聚落節」,邀請公眾走進村民的家,分享一頓飯,細聽村落故事。

薄扶林村位於薄扶林道旁,從村口巴士站下車,眼前有一堆高低錯落的房屋。步入村內蜿蜒窄巷,兩旁是密集的村屋,抬頭可見晾曬衣物隨風搖曳,偶爾傳來幾聲狗吠,夾雜村民閒聊聲,是一條鄉郊小村落的模樣。隨着2023年薄鳧林牧場活化及重新開放,公眾得以掀開薄扶林村的神秘面紗。事實上,薄扶林村文化地境保育小組每年均舉辦幾場大型節慶活動,包括農曆新年的菜茶日、端午節的糉節。當秋意漸濃,村裏便會迎來「薄扶林村聚落節」(下稱聚落節),這不僅是村民們凝聚感情的時刻,更是外界深入了解該村文化與生活點滴的好時機。

舉辦聚落節 慶祝保育受世界認可

聚落節的緣起可追溯至2013年,當年薄扶林村成為香港唯一獲世界文物建築基金會(WMF)列入2014至2016年度監察名單村落。在村內成長的保育小組主席長哥回憶,當年入選,村民都非常興奮,「我們的保育就算放在世界專家面前,都站得住腳」。他們因而將每年10月的最後一個周日定為聚落節,旨在慶祝保育工作的成果,並與公眾分享村落的點點滴滴。今年為避開雨季延至11月30日舉行。

有別一般導賞團的走馬看花、講解歷史,聚落節邀請大家走進村民的家,直接感受村民的日常生活,聆聽他們口述的村落歷史與故事。長哥表示,雖然平日都舉辦不少導賞活動,但大家不想干擾村民生活,「聚落節是個好機會,讓大家深入了解薄扶林村真實一面」。村民的家,有些是充滿田園氣息,後院種滿果樹的祖屋;有些是保留前舖後居格局,見證昔日村裏繁華一面的老店;也有些是經過現代化改造,展現新舊融合的村屋。

家藏水井 非一般古裝劇模樣

長哥帶記者走進村民Ann的家中,Ann熱情地展示後院的芒果樹和黃皮樹,「這些都是前人種下的,每年7、8月結果,有時能收成過百個芒果」。更驚喜的是家中還保留了一口私人水井,「很多人看古裝劇,以為井都是用磚砌起、吊着水桶的模樣」,她笑言,「來到我家,他們都找不到井在哪,因為它藏在地下,只用一塊鐵板蓋住」。她打開井蓋,打上一桶水,井水清澈見底,平日她用於洗衣、冲廁、灌溉等。她也指,以往訪客對這口井充滿好奇,有時也讓他們親手體驗一下打水。

當天色漸暗,便會來到節日的最高潮——家宴。村民各自準備一道拿手好菜,與來賓分享。這種「一家一菜」形式源於2016年與台灣「幸福果食」的合作,該團隊的理念是透過美食活動,吸引年輕人回歸鄉村,親近大自然並認識地方文化。保育小組將理念融入聚落節中,村民親手烹煮食物,與來賓分享。長哥回憶道,那年村民各顯神通,菜式多達80多道,場面盛大。這種眾樂樂的形式,讓村民在忙碌生活中找到相聚的理由,「有時間就多煮一點,沒時間就炒點蛋、煮點菜都沒問題」,重要的是大家一起參與,分享喜悅。

首辦練習生活節 展村民生活美學

與聚落節同期舉行的,還有今年首次舉辦的「練習生活節」。長哥表示,在這10多年來,村內已發展出多個興趣小組,包括喜歡行山的村民組成「樂山林」,擅長電工和手工的村民組成「魯班工房」,製作手工藝的「村姑工房」,以及利用回收衣物創作的「婆仔記」等,以往都定期舉辦工作坊,並邀請外界參與。今次練習生活節則是一場集合村民生活美學的成果展覽,一次過展示村民在日常生活中所實踐的手作技藝、藝術創作和永續生活方式,也讓更多人看到村落的活力與潛力。作品將遍佈村內不同角落,亦有村民帶領導賞,分享創作背後的故事。

薄扶林村聚落節

日期:11月30日

時間:下午4:00至晚上8:00

地點:薄鳧林牧場(香港薄扶林道141A號)

費用:每位$580,每對親子$680

報名:pse.is/8b3gkc

練習生活節

日期:11月22至30日

地點:薄扶林村

報名:pse.is/8b3gmz

交通:中環乘4、7、30X等巴士或22小巴等均可直達薄扶林村

文:陳真紀

美術:謝偉豪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Instagram @mp_foodie

電郵: [email protected]

[村遊記]

日報新聞-相關報道:

村民說:村民自小與牛共處 (2025-11-08)

歷史:「未有香港先有薄扶林村」 (2025-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