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港聞

瑪麗一日4宗移植手術 多年罕見 醫生稱反映捐贈率仍低 料受「留全屍」傳統觀影響

發佈於

【明報專訊】躺平睡覺,對多發性肝囊腫患者而言非易事,江小姐近年深受腹脹和腹水困擾,除難以躺平睡覺,走路也不穩,容易跌倒,食慾亦受影響,直至接受肝臟移植才重拾正常生活。瑪麗醫院早前於一日內完成4宗器官移植手術,江小姐是受贈者之一。該院器官移植團隊稱上次出現類似情况已是2018年,近年輪候器官移植的病人仍遠超移植數字,反映香港器官捐贈率偏低,呼籲大眾支持器官捐贈,讓更多病人有機會重獲新生。

48歲受贈者 換肝重投職場去旅行

今年48歲的江小姐因家族遺傳,20多歲已發現患有多發性肝囊腫,2022年病情惡化,肝功能持續下降,同年10月開始輪候肝臟移植,等了約3年,今年較早時間於瑪麗醫院接受肝移植手術。據醫護團隊所講,其肝臟重量達10公斤。

江小姐回想,收到醫院電話一刻心情激動,趕赴醫院期間腦海一片空白,她說病症引起肚脹、腹水,令她走路不穩、容易喘氣,試過跌倒後無法爬起,要靠路人扶,也試過無法登上小巴,後來要靠輪椅代步。

病症對生活的影響不止於出行,江小姐說以往難以躺平睡覺,食慾也受影響,每周要到醫院抽腹水,後來她終辭工,長留家中養病。接受肝移植手術後,她現時仍要定期覆診,但已可重新步行,還打算未來重投職場、去旅行,多做之前因病而做不到的事。

瑪麗醫院較早時間於同一日完成4宗器官移植手術,江小姐是受贈者之一,其餘受贈者為2女1男,介乎43至61歲,各人已出院,情况穩定。4宗手術分別為兩宗肝移植、一宗肺移植和一宗腎移植,瑪麗醫院肝臟移植中心總監陳智仁形容由準備、籌劃,到做手術屬「馬拉松式」部署,全程逾50名來自不同專科及部門的醫護及人員參與,連同事前一晚準備,大家接力工作逾38小時。

他稱4宗器官移植手術均屬遺體捐贈,因涉及兩名捐贈者,團隊須於手術當日到兩間醫院摘取器官,因為器官不能長期處於缺血狀况,團隊要爭分奪秒,將器官送回醫院,盡早開始手術,「最大的挑戰是怎樣確保時間的掌控,亦要確保手術能夠順利」。

陳智仁說,上次一日做4宗器官移植手術已是2018年,某程度反映香港器官捐贈率偏低,料與不少病人及家屬仍受「留全屍」的傳統觀念影響有關。他又留意到部分病人縱有意願捐贈器官,但生前未明確向家人表達,終未能如願,建議大眾如有意捐贈器官,應及早告知家人。

死後捐贈器官須徵求家屬同意

港島西醫院聯網移植服務協調委員會主席、瑪麗醫院內科顧問醫生馬錦文稱,醫管局有器官移植輪候名冊作中央分配,按病人血型、臨牀緊急程度、已輪候時間等排列先後次序,目前平均每日有逾2500名病人輪候。

她引述數據(見表)稱,近年輪候器官移植人數遠超器官移植數量,然而對末期器官衰竭病人而言,器官移植是最佳,甚或唯一治療方案,呼籲大眾支持器官捐贈,讓更多病人有機會重獲新生。

本港目前採用自願捐贈機制,市民自願捐出器官,但死後捐贈器官的決定仍須徵求家屬同意。對於預設默許機制,即假設所有市民同意死後捐出器官,不同意者須在生前提出反對,陳智仁回應稱作為移植醫生,會響應能增加器官捐贈的機制,目前政府也正探討相關問題,相信往後會有更多公眾討論。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