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走入「作家房」 感受愛情脆弱之美 淺水灣沉浸張愛玲傾城之戀
【明報專訊】「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是在這個不可理喻的世界裏,誰知道什麼是因,什麼是果?誰知道呢?也許就是因為要成全她,一個大都市傾覆了。」這句出自1943年《傾城之戀》中的經典,令多少人回想起張愛玲筆下白流蘇與范柳原的愛情博弈,而淺水灣酒店正是見證這段愛情的地方。數十年後,昔日的酒店已蛻變為影灣園,並舉辦跨越時空的文學展覽「張愛玲的淺水灣:愛情、動盪與脆弱的美」,帶領觀眾走入由文字、光影、聲音與舊物交織而成的敘事空間,感受她筆下的文學世界。
充滿異國情調的影灣園,前身為1920年落成的淺水灣酒店。其臨近水清沙幼的海灘,可遠眺風光如畫的海灣,不僅是從前上流社會的社交場所,更成為張愛玲筆下《傾城之戀》中白流蘇與范柳原邂逅之地。「普羅大眾可能知道她曾於1930至1940年代就讀於香港大學,但未必知道她時常來酒店探訪住在這裏的母親,並在這裏獲得靈感完成《傾城之戀》。」影灣園品牌及傳訊部經理陳葆茵道出了舉辦這場展覽的初衷——透過將張愛玲的個人經歷與酒店的歷史縫合,揭示淺水灣酒店如何從一個單純的社交場所,轉變為她文學創作的靈感泉源。
身處亂世 筆下愛情不完美
展覽以「愛情、動盪與脆弱的美」為題,概括了張愛玲文學的核心。陳葆茵指出,「愛」是張愛玲筆下永恆的主題,但她筆下的愛情從不完美,總帶着試探與無奈。即使是《傾城之戀》這個相對圓滿的結局,也充滿了唏噓與無奈,正如白流蘇與范柳原的愛情是建立在戰爭之上,帶有一種宿命的悲劇感。張愛玲身處的時代,是充滿戰爭、移民與身分迷失的「動盪」歲月,而「脆弱的美」是她看待世界的方式——在華麗中見蒼涼,在瞬間捕捉永恆。這3個關鍵字,既是她文學的骨骼,也是她那個時代的真實寫照。
張愛玲與淺水灣酒店命運交織
展覽序章,以一個充滿宿命感的巧合拉開帷幕。展區牆上有一條時間軸,將淺水灣酒店1920年開幕的時間點,與同年出生於上海的張愛玲交疊,暗示她與這座酒店命運的交織。由此展開,牆上的照片和學生證展示張愛玲就讀港大的學生時代,也透過多張歷史照片和文獻,勾勒出淺水灣酒店作為當年高級酒店的輝煌歷史,如時任港督司徒拔主持開幕典禮,巴士線路的開通,定期舉辦的音樂會和茶舞會等。
緊接的下一個展區,就帶觀眾回望酒店的黃金年代。在歷史照片中可看到酒店昔日宏偉的大門、典雅的露台餐廳、華麗的舞池等,有些甚至仍保留在現存建築之中。例如其中一張照片裏的壁爐,至今仍在影灣園的餐廳中使用;另一座被完整保留下來的彩繪玻璃噴水池,在這次展覽中也被小心翼翼地移至展廳,成為連接過去與現代的橋樑。這些展品讓大家能夠代入張愛玲的時空視角。陳葆茵說:「她在這裏靜靜觀察上流社會的社交生活,這些見聞後來都成為她創作的養分。」她也鼓勵觀眾在參觀後親自探索影灣園,尋找歷史的痕迹。
展區中一段由已故富商何鴻燊的外甥謝天賜授權使用的1930年代珍貴歷史片段,是由其曾祖父拍攝的家庭影片,展現了當時上流社會在淺水灣沙灘嬉戲、在私人聚會中跳舞唱歌的場景,反映當時上流社會的生活、社交圈子的環境和情况,正好為觀眾提供了《傾城之戀》故事發生的真實社會背景,讓張愛玲筆下的人物形象更加鮮活。
展出《重訪邊城》《小團圓》手稿複製品
如果說前兩個展區是尋找歷史印記,那麼第三展區「作家房」便是闖入張愛玲的內心世界。這個沉浸式空間擺放着書架、桌椅、打字機,讓觀眾能站在張愛玲曾經駐足的地方,感受她當年的創作氛圍;其經典語錄更被設計成鏡面裝置藝術,吸引觀眾拍照留念。這個空間以深灰色與暗紅色為主調,陳葆茵解釋,「灰色代表動盪時代的不安與蒼涼,紅色則象徵愛情中熾熱的本質,兩種色彩碰撞,正是《傾城之戀》中『傾城』與『戀情』的視覺隱喻」。
展覽亦未止步於《傾城之戀》,特別展出了香港都會大學借出的張愛玲手稿和書信的複製品,包括《重訪邊城》及《小團圓》手稿複製品。其中,張愛玲好友宋鄺文美寫給她的一封書信中,描述了淺水灣的景致,並提及「我所知道的淺水灣酒店就是你妙筆所描寫的」,間接證明了淺水灣酒店在張愛玲創作中的關聯。
步出展廳之後,不妨沿着拱廊回到露台餐廳。這裏正是《傾城之戀》裏,白流蘇與范柳原的邂逅之地。為了延續這份文學沉浸感,餐廳特意推出了淺水灣主題下午茶與復刻經典套餐,讓觀眾在品嘗精緻茶點與鹹食的同時,將展覽體驗延續下去,恍如真正走進小說場景之中。
「張愛玲的淺水灣:愛情、動盪與脆弱的美」展覽
日期︰即日至2026年3月1日
時間︰中午12:00至晚上7:00
地點︰淺水灣影灣園購物中心G203B
門票︰$40
查詢︰pse.is/8a6bex
文:陳真紀
設計:賴雋旼
編輯:李曉虹
[開眼 玩樂擴志]
日報新聞-相關報道:
各地「紋」化 演繹港式燒賣 (2025-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