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副刊

界外之地:九龍花園城市百年夢

發佈於

【明報專訊】19世紀末的英國,工業革命如火如荼。繁盛的背後,是煙霧瀰漫、街巷擁擠的生活環境。都市規劃師霍華德(Ebenezer Howard)在1898年提出另一種想像——讓人同時享有鄉郊寧靜和城市便捷的花園城市。他把理論結集成書,名為《明日的田園城市》(Garden Cities of To-morrow),隨即在歐洲掀起浪潮。1903年,世界首個花園城市——倫敦以北赫特福郡的Letchworth Garden City正式誕生。郊區建花園洋房的思潮很快隨着翻譯本東傳,包括香港。

【香港摩登別墅系列之四】

花園城市的東亞實踐

1918年,東京郊外的「田園調布」動工,成為亞洲早期實踐花園城市理念的地方。其實早在1910年代,香港島黃泥涌一帶已有花園城市的構想。當時,英籍商人義德(Montague Ede)提出興建賈梅士城(Cidades Camoens),選址位於今日渣甸山的谷柏道、白建時道一帶,但計劃僅停留在概念階段,未有落實。

花園城市真正在港落地生根,始於界限街以北土地的開發,象徵着城市向北延伸的新階段。1898年,《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簽訂後,界限街以北地區被納入英國租借範圍。當時文件中尚未出現「新界」一詞,僅以Hong Kong Extension稱之。這一拓界為花園城市的構想提供了契機——新開拓的土地不僅地價相對低廉,亦擁有充裕的發展空間,為日後九龍兩個主要花園城市的興起奠下基礎。

香港首個花園城市:啟德濱

位於九龍城對開海面的啟德濱,是香港首個真正落實的花園城市。1910年代,港島半山區受《歐洲人住宅區保留條例》及《山頂區保留條例》所限,華人在該區購地建屋,以至建築風格皆大受管制,華人領袖何啟與區德於是計劃興建一個專為華人而設的高尚住宅社區。當時,他們選擇在九龍寨城對開海面填海,屬於界限街以北的租借地段,認為即使土地需在70多年後歸還中國,也至少不會像香港島、九龍英界那樣成為割讓地。

啟德濱在1920年完成第一期工程。這個小型花園城市裏,除了花園洋房外,居民還自發設立網球俱樂部,後來更有由啟德汽車公司營運、來往九龍市區的專營巴士路線,交通與生活設施一應俱全。惟其後因財政困難,第二、三期工程無法推展,後來在日佔時期因擴建啟德機場而被夷平。

九龍塘花園城市:工藝美術運動的軌迹

在啟德濱興建如火如荼之際,另一個以西式花園洋房為特色的社區,也在界限街以北的邊陲地帶逐步興起,亦是我們所認識的九龍塘花園城市。政府看準私人開發模式的潛力,將當時仍屬山邊的九龍塘山地段,批予由義德領導、剛成立的「九龍塘及新界發展公司」,由他們負責建造250幢附小花園的獨立或半獨立兩層平房。然而,九龍塘地勢起伏,開發過程需開山劈石,工程於1922年開始,但進度不如預期順利。最終在何東出資協助下,整個規劃得以在1929年完成。九龍塘成為啟德濱之後,香港第二個花園城市的實踐範例。

這個由小花園與平房組成的社區,與方格街道為主的啟德濱形成鮮明對比。然而,九龍塘與當時英國設計的花園城市比較相近,都擁有一個社區中心。在英國,教堂往往成為居民聚會的主要場所。九龍塘則有所不同:連繫社區的中心是花園城巿俱樂部(Garden City Club,即今日的九龍塘會),由業主於1935年成立,位於現時半月形的地皮上,取代了傳統教會作為中心的模式。街頭一列列小屋與低牆錯落排列,斜頂配上煙囪,勾畫出典型的英式郊區風貌。彎曲的道路與幾條支路圍合成扇形住宅地塊,使房屋較分散排列,保留私隱之餘,行人的景觀視覺也在轉角處不斷改變;而在直路與彎路交錯的地方,又留下幾個三角形的小公園,作為車道與住宅之間的緩衝。

這些強調自然的理念,與同期興起的工藝美術運動(Arts and Crafts Movement)息息相關。運動提倡手工美學的回歸,以抗衡工業革命帶來的機械化大量生產。當時英國藝術家莫里斯(William Morris)更將手繪的自然圖案製成壁紙引入室內。另一例子是「闌珊薔薇」(Trellis),藝術品開始以產品形式銷售並普及至大眾,而這種需求正好與花園城市住宅的供應相契合。壁紙與草頂屋舍以及廣闊戶外草地,成為工藝美術運動住宅設計的重要特色。如今位於九龍塘金巴倫道29號的舊屋,其立面上的三角枕窗花,以木橫樑支撐、中西兩用的歇山頂(dutch gable),加上為適應本地亞熱帶氣候,於2樓特設利於通風和種植的陽台,皆展現了1920年代設計的首批洋房,如何在工藝美術運動思潮下誕生。由於樓房改動不大,也未曾加建,原有寬敞的前後花園得以保存,使人得以窺見早期香港花園城市住宅的生活風貌。

九龍仔:一個被忽略的建築空間

在一街之隔的窩打老道東面,還有一個發展較晚的九龍仔住宅社區,也屬於九龍塘花園城市一部分。隨着1931年九龍仔村被清拆,該片區域才逐步建成,如今主要分佈在九龍仔業主會一帶。這裏的住宅風格與1920年代的九龍塘花園城市截然不同,正好反映了社區從英式花園城市風格,過渡至充滿現代感的裝飾藝術主義時代。與早期規劃統一的花園城市相比,這片區域的住宅並無統一特定風格,而是一座座按業主個別需求建造而成。

從打比道4號別墅與劍橋道12號住宅的對比,可清楚看出整個區域的發展大致分為兩期:蘭開夏道以南的街區多屬戰前建設,而以北地段則在戰後逐步興建。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位於窩打老道與對衡道轉角地段的一座矚目的綠色別墅,便是戰後發展的代表建築之一。這座別墅於1968年由印度裔富商夏利里拉家族(Harilela)自資興建,並聘請本地建築師樓王伍歐陽建築師事務所(即現今王歐陽集團)設計,可供整個印度家族居住。別墅的設計充分展現了創辦人王澤生「舉重若輕」的建築特色:屋頂上的蓮花狀頂石(Amalaka)既融入印度教的宗教意象,又兼顧結構穩固與通風功能,而非單純沿襲傳統建築形式。

桃花源記:華人聚居的「又一村」

與戰前以英國人為主的住宅區相比,戰後的九龍塘逐漸迎來華人進駐。然而,他們希望能聚居於一個屬於自己的社區之中,至少道路名稱不必再沿用英國郡名。於是,1947年,有「薑糖大王」之稱的華商余達之聯同建築師蕭浩明,在九廣鐵路以西、新九龍約40英畝的地段上,發展一個以華人為主的花園城市社區——即今日的又一村。區內道路以花朵命名,揭示了上一代華人對「花園」城市的理解及表象理念的再詮釋,也流露出對「桃花源」式理想生活的嚮往。時至今天,在九龍塘舒梨道的末端附近,仍有一條隱蔽的行人隧道,可穿越東鐵線路軌,經花圃街直達由余達之命名的又一村達之路——這究竟是巧合,還是暗藏「柳暗花明」的深意?

文:袁偉然(建築師(英國),《香港戰後建築檔案》作者之一)

設計:賴雋旼

編輯:鍾卓言

電郵:[email protected]

[開眼 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