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國際

後9‧11「反恐戰」推手 美「最具實權副總統」切尼病逝

發佈於

【明報專訊】在小布殊年代出任美國副總統的切尼周一(3日)晚上病逝,享年84歲。這名被普遍稱為美國史上最有實權副總統的共和黨人,是千禧年初活躍的「新保守主義」(neocon)代表人物,在9‧11恐襲後與時任防長拉姆斯菲爾德主導「反恐戰爭」,尤其以促成2003年發動伊拉克戰爭最受爭議。小布殊昨發表聲明,形容切尼逝世是國家的損失,稱讚對方在自己任內的國家重大挑戰期間是白宮中「平靜和穩定的存在」。

小布殊哀悼 稱國家損失

切尼的家人昨發表聲明,宣布切尼因肺炎和心血管疾病併發症在懷俄明州家中去世。切尼1941年出生,小時候搬至懷俄明,在耶魯大學輟學返鄉修畢本科和碩士,1969年擔任議員幕僚時獲當時在白宮任職的拉姆斯菲爾德賞識並建立密切關係。切尼1974年接替轉任防長的拉姆斯菲爾德,升任總統福特的幕僚長,到1979年起在懷俄明擔任聯邦眾議員,在老布殊年代出任防長,卸任後曾執掌石油業服務巨擘哈里伯頓。到2000年大選,他原負責揀選小布殊的競選拍檔,最終自行接任,隨其當選後翌年就任副總統,其盟友拉姆斯菲爾德則回任防長。

「新保守主義」領軍人物

2001年9‧11恐襲後,切尼為首的新保守主義陣營地位水漲船高,主張對外發動「保衛美國利益」的戰爭,以及推動世界各地民主化,將更多國家拉入自由世界陣營。如果說阿富汗戰爭本身還有9‧11恐襲的因素,就連當時中國和俄羅斯均未反對,小布殊政府2003年發起伊拉克戰爭,則是充滿爭議,即使法國等西方盟友反對,美國與盟軍仍在未獲聯合國授權下入侵伊拉克,儘管推翻薩達姆獨裁政權,卻令美軍陷入伊拉克的泥淖,如今往往被視為戰略和人道災難,美軍死傷不止引發美國公眾對軍事干預他國充滿抗拒情緒。這結果令當年強力推動開戰的切尼備受指摘,切尼辯解時堅稱小布殊政府成功阻止更多對美國本土的襲擊。

執意發動侵伊戰爭惹爭議

在2016年特朗普崛起後,切尼一度由批評變成支持,並促成埃克森美孚前董事會主席蒂勒森出任國務卿,但其女兒利茲逐漸跟特朗普鬧翻,2022年放棄連任。

(華爾街日報/霍士新聞/C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