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狄志遠:功課多不等於學得好 需真正落實教育改革
【明報文章】最近看到有學校取消默書的消息,我既感欣慰,又覺無奈——欣慰的是,終於有學校踏出改革的第一步;無奈的是,這樣的學校實在太少。該校校長坦言,即使學生默書取得高分,寫作時仍會執筆忘字。這句話一針見血,點出香港教育的根本問題:我們耗費太多時間在機械式操練,卻忽略了真正有效的學習方法。
香港小學生每天留在學校長達7、8個小時,回家後還要面對堆積如山的功課和默書溫習。諷刺的是,我們一邊強調要培養閱讀興趣,一邊卻用繁重的課業,剝奪學生閱讀課外書的時間。
早前我的團隊就家課政策開展研究,結果顯示,學生、家長、教師三方都承受巨大壓力,卻沒有人是真正贏家。小一、小二學生每日平均要做30至60分鐘功課,這還不包括溫習默書的時間,難怪近年學童情緒問題日益嚴重。家長每晚都要陪孩子做功課、溫習默書,自己也陷入惡性循環。教師每周工時長達60小時,大部分時間用於批改功課和擬定默書內容,哪還有餘力去提升教學品質?
課程指引缺約束力 如「無牙老虎」
去年教育局更新課程指引,建議減少默書和測考。但一年過去,我團隊的研究發現,只有約兩成學校真正落實相關政策。為什麼?因為指引缺乏約束力,形容它是「無牙老虎」並不為過。而且,整個教育生態仍被錯誤觀念主導——許多人依然相信「功課愈多,成績愈好」,惟事實並非如此。
問題的根本,在於我們對教育的理解出現偏差:我們把教育等同操練、把學習簡化成背誦、把成功窄化為分數。然而,教育之真正目的,應該是培養具獨立思考能力、擁有終身學習熱情的下一代。
放眼國際,不少地區已經透過具體政策推動改革,成效顯著。例如芬蘭規定學生放學後應參與體育、藝術等活動,每周功課時數僅約2.8小時,為全球最低,而該國學生的學業表現長期位居世界前列,證明功課少並不影響學習成效。再看中國內地,自2021年實施「雙減政策」,明確規定小學1、2年級不得佈置書面作業;3至6年級每日書面作業不超過60分鐘;初中不超過90分鐘。同樣地,比利時的德語區以立法形式設定小學功課時數上限,並提供免費輔導。新加坡自2019年起逐步取消低年級考試與排名制度。法國更在中小學階段推動零家課政策。
這些例子,都顯示出國際教育界明確的政策方向與決心。
這些成功經驗的共同點在於,它們不僅有清晰的政策框架,更有配套措施支持,而非僅停留於建議層面。反觀香港,課程指引缺乏約束力,也未有足夠配套,難怪改革步履蹣跚。
我一直強調毋須以立法規管功課和默書,因為教育本屬專業範疇。但這不代表我們不需要標準,更不代表政策可以淪為「無牙老虎」。
須改變社會的教育觀念
對此,我提出以下建議。第一,教育局應訂立更明確的家課時間指引,參考國際做法,按年級設定合理上限。第二,建立有效監察與支援機制,定期審視學校安排,並對偏離指引者提供專業輔導。第三,為教師減壓,政府應考慮增加教學人手、改善師生比例,讓教師有空間設計更高品質的教學活動。第四,加強家長教育,幫助大眾理解適量功課、充足閱讀與休息,才是真正有效的學習方式。
最重要的是,我們必須改變整個社會對教育的觀念。家長需要明白:功課多不等於學得好,分數高不等於能力強。那所取消默書的學校,家長在了解理念之後也表示支持,證明只要充分溝通,家長是願意配合改革的。
教育改革不能夠只停留於口號與指引,需要真正的行動與決心。香港的孩子,值得更好的教育——不是更多功課與默書,而是更多的啟發與成長空間。芬蘭、新加坡、法國等地的成功經驗告訴我們,這條路是可行的,也是值得的。為了下一代,我們必須堅持走下去。
作者是新思維主席、立法會議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狄志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