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經濟

梁天卓:教孩子理財從習慣開始

發佈於

【明報專訊】近年美國興起一股「個人理財熱」。YouTube上不少理財網紅吸引了千萬觀眾,講信用卡、基金、退休儲蓄,甚至「如何三十歲前退休」。連哈佛經濟學教授也開了一門「個人理財」課,教學生如何處理稅務、保險和投資。他說,即使是哈佛學生,也常常不懂怎樣用錢,有人信用卡欠債,有人不懂預算,更別提退休計劃。這說明一個事實:理財教育太遲開始。

作為家長,我們可能以為孩子還小,「長大自然會懂」。但理財觀念不是天生的,而是從生活習慣培養出來的。孩子早點明白金錢的意義,比任何股票技巧都重要。若要我選兩個最值得教的理財原則,那就是「複利的力量」與「分散風險」。

理財愈早開始愈好

「複利」的意思是利息會生利息。這聽起來簡單,但理解它的時間意義,才是關鍵。假設每月儲1000元,年回報6厘,40年後就是接近300萬元。反之,若30歲才開始,就算每月投得多,也難追上。理財的第一課,是「愈早開始愈好」。對小孩而言,這個概念可以用「種樹」比喻:愈早種,樹愈大,果子愈多。家長不必教投資公式,只要讓孩子明白,時間是一種資產。儲蓄不是犧牲今天,而是幫助未來的自己。

第二個原則,是「不要把所有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裏」。這不止是投資智慧,也是一種人生態度。很多成年人失敗在太過集中,一味炒股、一味買樓、一味押注單一機會。真正的理財智慧,是學會分散。我們可以讓孩子做個小練習:如果有500元,如何分配?可以放一部分在銀行,一部分作短期目標(例如買遊戲),另一部分作長遠儲蓄。這樣孩子會體會到,錢可以有不同用途,不必「全押」在即時享樂上。

理財教育目標為自由

教孩子理財,不是要他變投資專家,而是讓他有選擇。當他長大,面對第一份薪水時,懂得把部分留給未來,就不會為突發開支焦慮。理財教育最終的目標,不是致富,而是自由——當生活出現變化時,仍有彈性與選擇。

對家長來說,理財教育應該和教孩子刷牙、守規矩一樣,是日常的一部分。從零用錢開始,從存錢筒開始,從每次消費後的一次對話開始。金錢本身不是目的,但懂得管理它,孩子才能在未來更好地掌控自己的人生。

維克森林大學經濟系副教授

http://facebook.com/tommyleungpage

[梁天卓 經濟學爸]

日報新聞-相關報道:

黃雯怡:閱文上望48元 (2025-11-04)

何民傑:「十五五」強調科技自強 港宜把握機遇助出海 (2025-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