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副刊

教學有辦法:視覺型、聽覺型、讀寫型、動覺型 發掘4種學習模式 因材施教

發佈於

【明報專訊】回想讀書的年代,不知大家是比較喜歡靜靜地坐在自修室溫書,還是要把溫習內容預先錄音,再不斷重播給自己聽才更易入腦呢?其實不同人都有不同的學習風格,有學校在本學年就致力幫助學生發掘出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模式,同時鼓勵教師在每個單元的課堂,盡量採用不同的教學策略,滿足不同學習風格學生的需要,因材施教,讓每個孩子都能夠享受課堂。

1980年代,新西蘭教育學家尼爾.弗萊明(Neil Fleming)提出VARK理論,當中提到學習風格主要分為4種類型:Visual視覺型(善於利用圖像學習)、Auditory聽覺型(喜歡透過討論或聆聽吸收資訊)、Read-Write讀寫型(透過文字理解內容的能力較強)以及Kinesthetic動覺型(偏好透過實際操作來學習)。

運用VARK理論 多元教學

大角嘴天主教小學校長周德輝表示,該校在本學年把這套理論融入日常教學,一方面讓學生了解自己屬於哪種學習類型,再加以運用,令學習事半功倍;另一面,亦希望教師更關注不同學習風格學生的需要,運用更多元化的教學方式。「當有學生不明白時,老師可因應學生擅長的學習模式來講解,如學生是聽覺或視覺型的,對文字不太理解,便可嘗試用相關影片解釋。我們最終是希望學生找到有利自己的學習方式,加以強化,達至提升學習效能的目的。在學期中或學期末,我們會做檢視,看看學生的進步成果。」他補充,由於每個學生往往不止傾向單一種的學習方式,有人會適合2種,甚至混合4種也有,而且學習風格也有可能隨年紀和環境改變,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上,不會只偏重某一種。

副校長(課程)潘偉強指,今個學年VARK會先在中、英、數科實行,在每個單元,教師於課堂設計上,都會兼顧學生4種學習風格,待運作暢順後,便會延展至其他學科,如翌年將推展到視藝科、體育科等,最後便是人文科和科學科。他認為在VARK理論框架下,教師可更聚焦在學生的學習需要上。

把知識變成長期記憶

舉例說,採訪當天,四年級學生正在學習平行四邊形,教師給學生派發教具「幾何條」,讓他們分組拼出不同四邊形,再把圖形放在「溫氏圖」的適當位置。這個活動,其實已把VARK放進裏面:如以幾何條製作四邊形是K(動態學習),把四邊形放進溫氏圖是V(視覺學習),同組成員一起分享和討論是A(聽覺學習),而不明白時可以參考溫氏圖背面的文字,了解平行四邊形、菱形、長方形的分別,則是R(讀寫學習)。不過,潘偉強稱,其實有時學習風格也難以分得這樣仔細,如動手製作四邊形,除了是動態學習,觀察也是一種視覺學習。「當學生找到自己的學習風格,不但上堂開心,也更容易把知識變成長期記憶。」

■學生心聲

動手做實驗 學習格外深刻

五年級林佑軒:「做完問卷後知道自己是動覺型,難怪當老師在課堂上做實驗時,我會覺得學習格外深刻。現在,我在家也會多些動手做去學習,如課題教到水是無味的,我會拿杯水來聞一聞,看看它是否真的無味。」

播放樂曲 容易記樂譜

六年級鄧曦雯:「我是聽覺型和動覺型,在最喜歡的數學堂上,當老師用數粒方塊講解立方體,我會感到更容易明白。另外,我在中樂團拉二胡的,平日記樂譜總覺得困難,現在我會把樂曲播放出來,明白用這個方法記譜,我會事半功倍。」

文︰顏燕雯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7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