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從漢書到現代臨牀應用 腧穴針灸 有論有證
【明報專訊】腧穴,又稱穴位、穴道,是傳統中醫對人體特別體表定位的名稱,具有診斷和治療價值的點狀位置。早於《漢書.藝文志》中,對腧穴已經有完整和系統的論述。腧穴有361個,每個都有其命名、定位、功用、主治症等,加上對經絡系統的描述,構建了完整的針灸學理論和臨牀應用體系。
腧穴有象無質,無影無蹤,但從古至今都有論有述。
追溯歷史,腧穴應用應該早於新石器時代已經存在。砭石的出土說明當時人類用砭石等原始醫療工具,對人體某些「點」的「刺激」治療。經驗逐漸積累下,形成「穴」的初步概念;也推動經絡概念的形成。腧穴與經絡相互促進了經穴(即在經脈上的腧穴之名),使穴位有了臟腑歸屬,形成了完整的組織系統。《黃帝內經》之後對腧穴的概念、分類、作用機理、針刺方法,以至配伍和應用禁忌等,有了愈來愈深入的認識,誕生了專業的腧穴學研究。
腧穴經絡只在腦內嗎?
過去有研究者懷疑腧穴的存在,天津醫科大學曾通過實驗發現在大腦皮層存在「經絡線路」,因而認為腧穴和經絡只存在於大腦皮層中,而在皮膚和肌肉組織中的腧穴實際是皮層功能的外部投射,並不存在腧穴和經絡的實質結構組織。然而,現代針灸基礎實驗和臨牀研究都證明了腧穴存在,且有嚴格定位標準;並在臨牀治療中對穴位的功能和特異作用,有深入的發現和總結。例如:
.內關穴在對心臟作用的實驗中,顯示出對心肌收縮力、排血量、心率、心律、冠狀動脈擴張作用等10餘項數據都有正面影響
.陽陵泉穴是膽經的重要腧穴,影響膽石排出機理。在造影下觀察到,使用針刺瀉法能夠強烈地促進膽囊收縮、膽汁排泄,推動膽石排出;而相距5至8厘米之隔的足三里穴,對膽囊則不能顯示任何作用。足三里穴顯示其對胃腸的效應
.十宣穴可以降低人體一氧化碳中毒病態下的腦細胞耗氧量,減輕缺氧狀態下腦組織的損害
我們曾經以大白鼠作為出血性休克的模型,針刺其水溝穴,隨着手法使用血壓逐漸升高,出現擺尾現象,1分鐘左右完全恢復了正常生理狀態。針刺單一腧穴,在沒有血漿之類補充劑的情况下脫離休克狀態,維持超過1小時。
針灸對穴位的刺激,不同操作手法如:補法、瀉法或平補平瀉法,人體有不同反應。補法提高人體機能興奮、促進代謝功能;瀉法可使亢進的病理機能降低,產生清熱、排毒、止痙、鎮痛等作用;平補平瀉可調整人體機能紊亂,較多用於精神心理疾病的治療。
同一穴位「雙相作用」
腧穴還反映不同病理狀態下選擇性特徵,這就是常說的「雙相作用」。最典型例子是水溝穴,既可「回陽救逆」,例如前文的搶救大白鼠休克;又可以救治因腦部感染而導致昏迷、高熱、抽搐等熱毒上擾、神明被蒙之證,這時水溝穴發揮的是清解熱毒、醒腦開竅作用。前面例子是興奮效應,後者是抑制效應。雙相作用可因穴位組合和操作方式而改變,這需要學術傳承和規範訓練的專業水平。
某些穴位公認為特定病症的必選穴、首選穴,有不可替代的優勢。例如地機穴治療痛經,少府穴治療夜尿症;而針法丘墟透照海,可治療因下肢癱瘓導致的足內翻;極泉穴治療外周神經損傷出現的上肢麻痹或癱瘓等。
早在1950年代,針灸家就發現腧穴的電學特徵。腧穴和經絡都具有低電阻特點,日本研究稱經絡為「良導絡」、腧穴為「良導點」。由此研製了電針治療,利用「良導」特點加上電脈衝力度、頻率和波型等技術參數調整,達到更佳的治療,至今仍廣泛應用。電針尤其在鎮痛、麻醉、戒毒等有特別療效,受到醫者和患者歡迎。
針刺穴位 代替部分手術麻醉
到了1970年代,稱為針刺麻醉的手術麻醉出現,開始時只用於口腔科拔牙,逐步開展至腹腔、胸腔、顱腦等部分手術。我也以實驗式做過針刺麻醉,完成了約15例,只有約3例因鎮痛不全,用了小量局麻藥完成手術。大部分患者達到「優、良、平、劣」麻醉評級之中「優或良」級;針麻也顯示了正確的腧穴組合,發揮其協同作用非常重要。
內關合谷×電脈衝 治療戒斷綜合徵
北京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榮譽所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韓濟生,選擇內關、合谷2個腧穴,配合電脈衝治療儀來治療戒斷綜合徵,用以戒毒;證實可治療身體依賴和精神依賴,並顯著降低復吸率。
大量臨牀實驗證實,腧穴的特異性和物理學特徵,腧穴看似無影無蹤,卻實質存在。研究充分證明腧穴存在的客觀、真實和效用。
文:孫外主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訪問教授)
編輯:王翠麗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