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俠醫仁心:跨越百年的創新
【明報專訊】歐洲科學院在1988年成立,至今有超過5500名院士,當中包括90多位諾貝爾得獎者。中大醫學院過去有6名學者入選外籍院士,我今年非常榮幸與校長盧煜明教授一同入選,成為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
入選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
頒授儀式在西班牙巴塞隆拿舉行,我曾3次到訪巴塞隆拿,參加歐洲腸胃學年會,但每次會議行程都非常緊密,除了負責3至4課講學和研究報告外,還有大大小小衛星會議。我對巴塞隆拿的印象,只有酒店、機場和會議廳。
然而,今次行程主要目的是參加頒授儀式,時間相對比較充裕,我決定走訪巴塞隆拿世界著名的聖家堂。這座教堂因跨越百年仍未完工而舉世聞名,單從觀察聖家堂外貌已知道,它的設計埋藏着不一樣風格,走進教堂內更能感受到跨越時代的創新,抬頭仰望教堂就像茂密樹林,令人感到生氣和活力。居功至偉的應是建築大師高第。
建築大師高第的啟示
高第在100年前為教堂創作出劃時代設計,靈感源自大自然,他本着「原創是回到起源」的原則,「自然界中沒有直線或直角,因此,建築藝術必須以曲線為基礎」的概念。這些宏偉而生動的曲線藝術建築,在聖家堂內表現無遺。光線從不同顏色的窗戶滲進教堂,令室內景觀隨着陽光不同角度的照射而改變。我看着眼前曲線勾畫出茂密樹林,彷彿置身於大自然的漂亮建築,好奇100年前的科技怎能造出這種建築。
為了解更多關於高第的藝術創作和建築科技,我繼續追隨他的藝術腳印,來到米拉之家(Casa Milà)。100年前,富豪佩雷米拉(Pere Milà)非常欣賞坐落在同一大道,由高第設計的巴特略公寓(Casa Batlló),決定邀請高第設計米拉之家。米拉之家在1912年建成,198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它擁有波浪形白色外牆,配以扭曲的陽台欄杆,形成獨特外表。室內走廊和樓梯都設計成曲線形狀,大宅就像立體的藝術雕塑。試想像100年前的社會,人們應難以接受這種概念;但更具挑戰的難題,是怎樣建成曲線建築?高第以反傳統思考來實踐曲線建築,他先利用鏈條勾畫出曲線形狀的模型,然後把模型倒置,再將建築要承受的重量按比例加在模型的屋頂上,在鏡子裏確認建築物形狀和平衡。 雖然這種另類方法沒有複雜的數學模型運算,但建築後的效果卻跟計算出來的數據無異。
醫學如藝術 反傳統思維走自己路
我的老師、嶺南畫派趙少昂教授,其中一個常用的印章刻道:「我之為我 自有我在」。創新必須要走自己的路,在醫學教育和科研上,縱使臨牀診斷和治療達到極致效果,跟隨別人已建立的模式只會原地踏步。藝術創作希望達到和前人不一樣境界,開創新的藝術領域。我相信醫學創新要達到像量子般的飛躍(quantum jump),必須擁有高第的反傳統思維,以多角度和學科交叉的模式承先啟後,為病人帶來更佳的診斷和治療效果。
文:趙偉仁
(愛手術、愛教學、愛創新、愛機械人、愛畫畫。中大醫學院院長趙偉仁分享對生命的百般熱愛,隔周刊出)
[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