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經濟

袁國守:忌投資單一市場板塊

發佈於

【明報專訊】港股今年表現不錯,惟近期有點「泄氣」,過去1個月走勢落後於外圍股市,主因缺乏「領頭羊」帶動,早前領升的兩大科技股阿里巴巴(9988)和騰訊(0700)近日表現也偏向反覆;反觀,「中特股」及防守股吸引資金流入,而外圍主要股市卻創歷史新高,再次證明分散投資的重要。

恒指年初迄今升超過29%,環顧全球主要股市,只遜於日經平均指數及韓國KOSPI指數,分別升31%及71%。可是,近期港股有點停滯不前,開始被外圍股市「爬頭」,主因欠缺焦點主題和領導板塊,美股、日股、韓股及台股則繼續受惠AI熱潮,在半導體/晶片股飈升下,先後續創歷史新高。

個多月前,本欄曾提及,假如個人投資組合已買入防守股,例如「中特估」電訊和內銀股,以及房託(REITs),儘管近日股價表現明顯跑輸大市及一眾科技股,但勝在股息率大多有6厘以上,在目前港元定存年息率只約兩厘許的環境下,加上息率趨降,吸引力猶在,毋須因近期弱勢急於減持,值得繼續佔投資組合一席位。

美日韓台股近日創新高 港股未跟上

沒想到的是,當外圍仍在熱炒AI概念,Nvidia(英偉達)(美:NVDA)上周升穿200美元關口並創新高之際,港股AI熱潮則冷卻下來,資金轉而流向防守股,如領展(0823)過去1個月逆市升1.2%,「中特估」神華(1088)期內升8.8%,中石油(0857)升13.3%,聯通(0762)升5.5%,農行(1288)亦升近13%。

可見,投資視野宜擴闊一點,不應死守單一市場及單一板塊,宜「看風駛𢃇」調配資金,分散投資保平安。以港股不同板塊為例,若近日重槌「一注獨贏」買入個別科技股或醫藥股,損傷不輕,如小米(1810)過去1個月累瀉兩成,藍籌醫藥龍頭石藥(1093)及中國生物製藥(1177)亦分別跌18.4%及13.1%。

市場方面,美股、日股、韓股、台股以至歐洲股市,近日皆創歷史新高,雖然港股年初至今表現不失禮,惟若拿過去5年至10年比較,回報強差人意,以美股標指500指數為例,過去5年累漲逾一倍,港股卻只升7.5%,粗略計算,即恒指要升至近5萬點,始能追平標指500指數過去5年表現。

可藉ETF捕捉外圍市場升勢

既然形勢比人強,個人投資組合怎能獨沽一味,港股以外市場不可少,就算只擁有港股證券戶口,其實也可透過追蹤不同地區股市的ETF,捕捉外圍市場升勢,惟要留心,這類區域型ETF成交稀疏甚至不時沒成交,因此要慎選。當中,可留意安碩亞洲除日(3010),此ETF緊貼MSCI綜合亞洲除日本指數表現,年內迄今累升33%,上周五成交金額206.8萬元。

(本網發表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袁國守 投資心戰室]

日報新聞-相關報道:

張兆聰:房屋股ITB現小雙底值博 (2025-11-03)

伍禮賢:海豐國際股息率10厘吸引 (2025-11-03)

涂國彬:中長線買盤吸納短線沽盤 (2025-11-03)

投資者及理財教育委員會:AI增金融服務便利 須防欺詐行為 (2025-11-03)

黃德几:中美峰會達部分共識 股市早反映 (2025-11-03)

《幫你格價》:「綠色炸彈」殺到 稅貸鬥一番 (2025-11-03)

葉創成:敘做3個月港元定存年利率3厘 (2025-11-03)

許健生:健康數據代幣化的金融創新 (2025-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