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聞
灣區熱搜:全運獎牌港企操刀 三地特色巧熔一爐 「中國結」「鑊耳屋」化成部件 海陸古今相映襯
【明報專訊】第十五屆全運會下周日(9日)開幕,今屆不單是首次由粵港澳三地合辦,代表運動員榮耀的十五運及殘特奧會獎牌,也是首次由本港企業設計,由周大福珠寶集團(1929)的珠寶設計團隊負責。獎牌項目總設計師林鴻勝接受專訪稱,首次為國家級別的運動會製作獎牌,任務「不容有失」,團隊既與相關各方全面討論,也在奔波之間獲取靈感,費盡心思將三地特色元素融入設計,最終在思維碰撞的火花中煉出現在大家所見的獎牌。
明報記者 林迎 陳子凌
穗成立港澳扎根 「灣區DNA」獲信任
周大福珠寶是本屆全運會在珠寶行業的唯一贊助商,周大福珠寶集團創作總經理兼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獎牌項目總設計師林鴻勝透露,集團在獎牌製作招標時便收到大會邀請,最終中標。他認為除因組委會信任集團的金屬製品設計與工藝,亦和企業的「大灣區DNA」有關:周大福珠寶1929年在廣州成立,1938年拓展至澳門,最終在香港「落地生根」,現時集團總部位於香港,內地總部位於深圳,在順德、武漢皆設生產基地,與大灣區關係密切。
林鴻勝說,整個獎牌設計團隊共十多人,來自港深兩地。從中標項目到設計約兩三個月,生產製作也用了兩三個月,他形容「全程高速,沒有時間看風景」,其間要反覆與組委會的不同成員討論,聽取意見、及時回應、再修改,有時急起來要「隨傳隨到」甚至通宵趕稿,定稿的十五運獎牌名為「同心躍」,寓意三地同心協力、共躍未來;殘特奧會獎牌則名「同心暖」,既跟「同心躍」相呼應,「暖」也代表社會對殘疾人的關懷及獎牌為運動員帶來的溫暖與激勵。
波浪寓意灣區 首尾相連顯融合
周大福珠寶集團創意中心高級經理兼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獎牌項目設計師黎偉傑介紹,從「同心躍」的不同細節可體現全運會首次由粵港澳三地合辦的特點。獎牌最外一圈有三道「波浪」,寓意三地都向海而生;這三道「波浪」有如莫比烏斯環一樣首尾相連,象徵粵港澳融合、共同發展。「波浪」之間有66道光輝向外發散,代表從1959年第一屆全運會至今的66年歷史。獎牌正面圖案是「三花映牡丹」,會徽「三花」代表粵港澳三地(見另稿),而牡丹是中國傳統名花,意味大灣區依靠祖國一起發展;反面則是以中華白海豚為造型的吉祥物「喜洋洋」手持火炬,旁邊的水紋組成數字「15」。
獎牌上方掛扣「同心結」也有巧思,是仿照港珠澳大橋主塔頂部的「中國結」(工程學名為「結型撐」),而港珠澳大橋也寓意粵港澳三地連結;殘特奧會獎牌掛扣則有如嶺南特色民居「鑊耳屋」的山牆。林鴻勝解釋,傳統上某一戶有人考取功名才有資格建鑊耳屋,而在如此重要的運動會奪牌亦如同「考取功名」一樣是運動員重大榮耀。
至於靈感來源,林鴻勝笑說都因其間常往返內地與組委會及相關各方討論設計時「搭車經過看到」。除了在奔波間取得靈感,選取如此設計也考慮了對應關係。港珠澳大橋有「海洋」和「現代」含意;鑊耳屋則代表「陸地」與「古代」,恰好將十五運及殘特奧會兩組獎牌設計構成「一海一地、一古一今」相互呼應。黎偉傑補充,設計還考慮到方方面面,既有全運會歷史,又有中國傳統文化、粵港澳地區特色,「有些元素不能太過明顯,也不能太過不明顯,我們做平衡的時候也用了很多心思」。
首「國家級」任務 每一稿皆追求細節
林鴻勝強調,這是周大福珠寶團隊第一次製作「國家級」獎牌,整個項目「不容有失」,無論是團隊內部討論、分工,或是向組委會展示的每一稿,都希望能呈現高度專業,「組委會也有跟我們說,感受到我們在細節上的把握力和追求,和他們本身的原意高度一致,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大的肯定」。
他笑說,雖然時間不算充裕,「工作十分chur」,但憑着周大福珠寶的實力和經驗,能在有限時間取得成果,團隊每個人都很自豪。
日報新聞-相關報道:
灣區熱搜:周邊涵掛飾手繩 冀人人有參與感 (2025-11-03)
灣區熱搜:單色如何區分三花 挑戰工藝盡極限 (2025-11-03)
灣區熱搜:競技獎牌正面無字 群眾版輕1/3 (2025-11-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