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要聞

狎童心理學家准匿名續收客 揭漏洞 稱「人人都可自稱臨牀學家」 業界促納法定註冊

發佈於

【明報專訊】一名男臨牀心理學家被裁定於工作時非禮10歲女童罪成,判囚3個月,他出獄後現於其私人公司繼續提供服務,但由於他受審時獲法庭頒匿名令,外界無從得知其身分,相關個案引起業界高度關注;兩大業界組織代表均認為事件反映目前香港臨牀心理學家規管制度有漏洞,形容在港「人人都可自稱臨牀心理學家」,促政府盡快將該專業納入法定註冊及監管。本報記者以家長身分查詢,確認該心理學家的服務對象包括小童,輔導期間家長毋須在席,但記者從公開資料無法得知他曾干犯性罪行被定罪。

醫衛局:規管風險為本 鼓勵找認可團體會員

現時香港臨牀心理學家毋須做法定註冊,醫務衛生局回覆表示,政府就醫護專業規管制度的政策是按風險為本原則,審視不同專業提供服務時對公共衛生、醫療質量及公眾安全構成的風險水平,釐定最適切規管方式,包括法定強制註冊制度、經認證的註冊計劃和以學會為本的自願註冊安排,臨牀心理學家為認可醫療專業註冊計劃下的專業,由香港臨牀心理學家公會(HKICP,下稱「公會」)對其會員規管。局方稱衛生署一直鼓勵市民向認可醫療專業團體的會員尋求服務,公會亦有展示其會員名冊。

翻查法庭文件,該名心理學博士於2022年5月在受聘學校為一名10歲小四女生X提供讀寫訓練時,觸碰其手背、後頸、耳、膝蓋及腰間,被控一項猥褻侵犯。聆訊披露,X屬有限智力,有輕度語障,被告知悉此情况。案發日是被告與X第三次上實體課,在場至少有另一女童。X在錄影會面說,被告除觸摸她上述部位,亦曾捉着的她手觸摸被告大腿,又摸她腰部企圖抱起她。

法庭以代號P.H.H.P.稱呼被告,傳媒不得報道其身分。被告不認罪,經審訊後於去年3月被定罪,判囚3個月。他其後提出上訴,今年4月被高院駁回,維持原判,須即時入獄。

現經營有限公司

記者詢兒童服務 公司:家長毋須在場

本報得悉涉案人現經營一間有限公司,提供兒童智力、心理、行為評估治療、撰寫法醫心理報告、擔任法庭專家證人等服務。根據公司註冊處資料,他是該公司唯一董事。記者以家長身分向該公司查詢,確認他有提供收費服務,評估小學生有否專注力不足或過度活躍,評估需面對面,約一至一個半小時,除了評估初期,家長毋須在場。

香港臨牀心理學家公會理事潘麥瑞雯指事件反映制度有漏洞,她說臨牀心理服務使用者本已是脆弱一群,若非去到很嚴重地步也不願投訴,亦未必懂投訴,形容害群之馬的行為絕對會對服務使用者造成傷害。香港心理學會(HKPS,下稱「學會」)候任會長張傳義形容個案荒謬、荒誕,家長及學校出於信任聘請臨牀心理學家,若受聘人操守有問題,對服務使用者很危險。

業界稱個案荒謬 盼中期立法管頭銜認證

林哲玄倡效法律界監管

張傳義說,業界自1980年代起一直敦促政府制定法律,對香港心理學家納入註冊和監管,惟一直未能成功爭取。他指學會近年推動政府及機構如醫院、大學、社署甚至非政府組織只聘請公會認證之臨牀心理學家,呈交法庭的家事報告、法證心理報告等亦應規定由公會認證的臨牀心理學家撰寫。

張認為現行認可計劃某程度上為業界人士提供認證,但臨牀心理學家這頭銜未受法定保護;該會中期目標冀爭取透過簡單規管立法,保障只有於公會認證者才可自稱臨牀心理學家,確保經註冊者才可使用這頭銜。他強調行業不存在人手不足,推動改變目的是保障市民及行業質素。

立法會醫衛界議員林哲玄認為,立法未必需要如醫生註冊、用政府資源設立醫委會般「大陣仗」,可參考法律界做法,透過法例保障只有特定人士可自稱律師或大律師,由業內香港律師會及大律師公會監管;他說現時已有公會負責監管臨牀心理學家,只要配合簡單立法,可提升行業質素。林哲玄已報名競逐連任立法會醫衛界席位,截至昨日,同界別已報名參選人包括放射科醫生梁禮賢。

明報記者 楊佩珊

日報新聞-相關報道:

臨牀心理學家公會 唯一獲授權管理名冊團體 心理學會:無權調查非會員 (2025-11-03)

如聘非公會會員 業界籲索性罪行紀錄 (2025-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