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港聞

旅巴司機辦流浪狗收容所 盼有心人「補位」 財困停救狗 浪浪爸爸:靠一人不夠

發佈於

【明報專訊】2018年超強颱風「山竹」來襲,司機「潘潘」成為流浪動物救援組織的義工,風雨中駕車上山救狗,「牠們受傷未必有人知,傷到冇咗一大忽」。營救之旅由此展開,他在屯門覓地辦「浪浪協進會」,當上160隻受傷流浪狗的「爸爸」,從醫治到照顧,讓毛孩重建信心,再替牠們尋家。然而經營4年迎來財政困境,浪協昨公布暫停救援。網民紛紛留言道謝,潘潘卻說付出微不足道,盼有心人「補位」,「要大家一齊救狗醫狗,靠一個人的力量不夠」。

明報記者 廖俊升

沿屯門龍鼓灘稔灣徑走約20分鐘,工地包圍一個小型鐵皮倉,雖無招牌或標記,但一靠近即傳來吵鬧的狗吠聲,不難認出這裏是流浪狗收容中心「浪浪協進會」。

「山竹」襲港睹重傷狗 啟救狗之路

甫進中心,對陌生人敏感的狗緊盯記者,吠叫10分鐘始靜下。潘潘站到狗場中間,毛孩蜂擁撲向「爸爸」擺尾,把他雙手抓得紅紅的,還要潘潘親吻才願走開。眼前160隻親人的狗,曾是山邊受傷的流浪狗,或長期被鐵鏈綁住的「倉狗」,由潘潘救回醫治,帶回中心照顧,重建對人的信任,等候被領養。

故事始於2018年「山竹」襲港,當時潘潘是組織「毛守」的義工,駕駛客貨車「跑山」接狗醫治,親睹重傷流浪狗和頸纏鐵鏈的「倉狗」,場面教他震撼,「牠們受傷都未必有人知,傷到冇咗一大忽,那刻我才知流浪動物的生活」。

迄今救狗200 聘3員工輪班照顧

累積救援經驗,2021年他決意多行一步,經營「食物銀行」向街坊補給餵飼流浪狗的狗糧;再經街坊介紹租用屯門現址做流浪狗之家,至今拯救逾200受傷狗,「見牠們由爛身爛世到醫好,再帶給領養家庭,成為別人的兒女,整件事很美好。」

中心佈局簡單,潘潘想讓狗「自由發展」,讓牠們在空地走動、在沙地挖洞睡覺,不用困於籠中,不過亦易起衝突。「餅乾!你做乜嘢呀……細妹!你好曳呀!」訪問時,每隔約10分鐘就有狗衝突,起初兩隻對峙,旁邊的繼而參戰,但潘潘一聲高呼,狗便乖乖停下,他笑言「長期都要飲枇杷膏,出面啲人聽到可能會以為我們打狗」。

他說,照顧毛孩要保持警覺,於是他住進中心,還聘請3名員工24小時輪班看狗,「出面有狗要救我就要出去,所以要請人」。正職旅遊巴司機的他月入兩萬多元,起初自負盈虧,惟收留的狗由最初20隻累積至160隻,付租金、薪金及各項雜費已入不敷支,故由前年起收捐款並公開帳目。

善款減 領養速度追不上救狗

直至昨日,浪協宣布因經濟不佳而善款減少,決定暫停救援。潘潘說,領養速度追不上救狗,浪協只餘數萬元存款,只好停收新狗,以免影響現時的狗,將盡力為牠們尋家。

他解釋,每次出動救援動輒花逾萬元醫療費,他將狗狗的故事寫到社交媒體募集醫藥費,所獲各異,有可愛幼犬頭頂受傷收獲逾10萬元捐款,但普遍唐狗只籌得數千元。他慨嘆名種狗和幼犬較受歡迎,但有些可愛親人的成年唐狗在中心4年未獲領養。

網民紛留言道謝 場主說付出不多

浪協公布停止救援後,大批網民留言道謝,潘潘說其實自己付出不多,「好多人多謝我,但我受得起的只是出力那部分」。他說將來會再展救援,但流浪動物無數,盼有心人在領養及建立關懷動物意識等方面補位,「靠一個人的力量不夠」。

(城市保育)

日報新聞-相關報道:

救狗經歷每次刻骨 被咬肚皮留疤無悔 (2025-11-02)

位處低窪幾歷水浸 渠署助裝擋水設施 (2025-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