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聞
牛潭尾倡留兩古建築 一交大學城定 局方:鼓勵活化舊小學 公祠後人批留祠趕人失意義
【明報專訊】政府就牛潭尾地區發展的環境影響評估報告諮詢公眾,周二(4日)截止。發展區有多幢歷史悠久建築,報告僅建議保留逾百年歷史的維祥公祠及見證鄉村學校發展的攸潭美小學,其他如南山精舍遺址、新攸蔬菜銷售合作社等因文物價值相對較低,未建議原址保留。長春社認為,報告僅建議保留兩幢建築,缺乏具體保育措施,且兩幢建築最終能否保留亦成疑,要求地契註明不能拆卸。有維祥公祠後人批評政府趕絕周氏後人,稱祠堂保留但後人各散東西,已失意義。發展局則稱,鼓勵大學城項目倡議人研究按其設計需要活化前攸潭美小學。
明報記者 馬耀森 蔡穎琳
長春社亦稱,環評報告未提及最少兩項具歷史價值建築,包括姚聖母廟及馬公亭,認為應納入基線調查。發展局稱馬公亭位於新發展區外,未受工程影響。
牛潭尾位於元朗東北,屬北部都會區創新科技地帶,位於新田科技城以南。為配合政府發展「北都大學教育城」願景,政府於牛潭尾預留127公頃土地發展大學城,包括第三間醫學院、綜合醫教研醫院。
農場精舍界石郵箱價值較低 不原址留
牛潭尾發展的環評報告稱,發展區主要涵蓋攸潭美村、零散棕地作業、農地及魚塘等,區內雖沒獲評級的歷史建築,但考慮到早前公眾參與期間所蒐意見,政府建議原址保留維祥公祠及前攸潭尾小學,後者納入大學城範圍內以作活化再用。翻查政府去年11月公布的發展建議,當時未提議保留區內建築。
報告又稱,位於工程範圍內一些項目,包括上世紀初建成的何生農場及更樓、南山精舍遺址、新攸蔬菜產銷有限責任合作社附屬站、李氏界石、殖民時期的郵箱及文肖白夫婦之墓等,因清拆工程會受影響。
環團稱缺具體措施 促地契列明禁拆
長春社高級公共事務經理李少文表示,報告建議保留維祥公祠及攸潭美小學,惟缺乏具體措施,例如公祠未評級。根據報告,攸潭美小學是否保留取決於大學城,「倘若未來大學城項目倡議人擬拆卸前攸潭美小學,則應進行記錄保存工作,以妥善保存該校的歷史資料」,李認為政府如有決心原址保留該兩幢建築,可於地契註明有關土地的歷史建築不得拆卸。
記者上周四(30日)到維祥公祠拍門,屋內有自稱後人的周先生應門。他稱維祥公祠屬家族祠堂,又名「周家祠」。他批評政府趕絕周氏後人,要求遷出攸潭美村,即使擬保留祠堂但已失意義,「姓周的人各散東西,剩下祠堂有何作用……廟與祠堂不同,廟可讓眾人拜,祠堂當然是周氏後人來拜」。
姚聖母廟未獲評估 發展局:曾大幅增修
李少文說,攸潭美村內歷史悠久的姚聖母廟及紀念先施百貨公司創辦人馬應彪的馬公亭,環評報告均未提及。他說,現時全港僅3間姚聖母廟,牛潭尾姚聖母廟除祭祀功能,亦是村民聚會平台,應原址保留。
攸潭美村長黎志文說,據他了解姚聖母廟從未搬遷,多年均有修葺,每逢姚聖母誕村民都齊集廟前空間慶祝,冀該廟原址保留,日後村民仍有聚會地點。
發展局稱,政府建議活化維祥公祠,連同周邊休憩用地作靜態康樂空間,以及舉辦消閒、社區及節慶活動;當局亦建議保留擬議北都大學城範圍內前攸潭美小學,讓未來大學城師生能對牛潭尾教育歷史有所認識,亦鼓勵大學城項目倡議人研究按其設計需要,活化該建築作教育或支援設施,配合將來發展。
未原址留者拍照量地保存
至於其他已識別建築,據發展局掌握資料,部分項目如姚聖母廟及何生農場更樓均曾大幅翻修,而新攸蔬菜銷售合作社及附屬站則1970年代重建,按現行評審準則,上述項目文物價值相對較低,未達評級門檻。局方稱,受未來發展直接影響而未能原址保留的建築,施工前會進行地圖測量及照片記錄等保存。
日報新聞-相關報道:
北環線11月收地 91戶明年須遷 (2025-11-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