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陳家華:如何吸引商界投資 培養香港就業人才

發佈於

【明報文章】隨着香港經濟轉型,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成為當務之急。近年香港高校積極與企業開展深度合作,通過「工作整合學習」模式為學生提供實踐機會,提升年輕人就業競爭力,特別在資訊科技和藝術科技這兩個急需人才的熱門行業。

過去幾年,香港浸會大學設計及統籌了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的多元出路計劃「鼓掌-創新教育歷程」(CLAP-TECH)。由中學應用學科銜接至高級文憑的一條龍計劃,招募了40多家企業作為合作伙伴,這些企業為學生提供參觀機會及職場規劃的師友計劃。我們做了一個研究,訪問了15間現有和考慮加入的商界及機構,了解商界考慮成為合作伙伴的原因,結果顯示有4個主要原因。

企業參與人才培育 作為長線投資

第一,企業可藉此吸引和培養所需人才,尤其是創意媒體與資訊技術(IT)行業,正通過合作接觸年輕學生,以應對人才短缺。創意領域合作伙伴提到:「中學生若在這個階段了解行業,未來可能擇校、就業都投身其中,這是項目很有價值的部分。」IT行業合作伙伴則看重長線投資,直言「希望年輕時就讓他們認識我們這間公司,未來求職時會主動申請,這是人才培訓的長期規劃」。

第二,企業將參與校企合作視為「回饋社會」的責任,如一名創意合作伙伴所說:「這是我為下一代貢獻的一點小方式。」一名IT領域合作伙伴也提到,公司「相信教育,培養下一代」,還有企業關注弱勢群體,願將資源投入真正需要的學生群體。

第三,與高校合作能夠提升企業聲譽,讓公眾看到企業的社會責任感,如一名創意行業合作伙伴所言:「讓人們看到我們公司是一家負責任的公司,而不僅僅是在做生意。」

第四,企業員工能夠同時從中學習,不僅提升溝通指導技能,還可以了解年輕一代的思考模式及心態。正如一名創意合作伙伴指出「學習是雙向的」,「通過接觸活動能更清楚了解年輕人」;另一人也表示這是「更新對新一代認知的方式」。

通過「工作整合學習」模式,年輕人於中學時期已可連接企業、近距離認識行業運作模式和工作流程,以及入行所需的資歷,並且做出知情下的職涯選擇。行業師友計劃以小組形式開展,幫助學生從企業職員了解他們工作的苦與樂,提前熟悉行業動態。一名創意合作伙伴提到,這能夠令學生於「中學階段就對行業產生興趣,並看到發展可能」;一名IT合作伙伴也認可課程及活動「貼近商業、吸收企業意見」的優勢,以及其「強大的IT行業焦點」。

此外,CLAP-TECH項目還為有創造力、技術天賦的學生開闢了新路徑。正如一名創意領域合作伙伴所說,不少創意行業從業者雖在校成績未必優異,但擁有藝術天分和興趣,而且工作表現突出,這類項目能夠為有潛力的學生「提供光明未來」。一名潛在合作伙伴也提到:CLAP-TECH項目能夠讓「遲發力」或較內向的學生,在熱愛的範疇出色地發揮,可見校企合作能夠發掘學生潛能。

研究發現,商界及機構認為4個對計劃至關重要的成功因素,為管理、資源、導師準備和可視化成果。

管理方面,企業認為需要一個專門的管理團隊和明確劃分職責,以確保大學、業界與中學有效協調。

資源方面,項目成功所需的關鍵資源,包括業界義務參與者的數量和課程發展能力;擔任職業導師的公司員工應該接受良好培訓,並了解參與學生的特性。

最後,合作伙伴期望能夠看到計劃的可量化成果,他們希望看到更多關於計劃進展和成果的報告。業界合作伙伴亦提到在時間安排上,希望能夠提前通知活動。許多合作伙伴希望有更多與其他行業合作伙伴、計劃人員和中學互動的機會。

政府大力支持 營造良好生態

香港政府高度重視校企合作,2024年施政報告宣布成立由政務司長牽頭的教育、科技和人才委員會,推動三者整合發展,以建設國際教育中心。

該委員會將制訂計劃,推廣「留學香港」品牌、加強行業合作,並增加學生實踐機會;同時大幅增加職業專才教育投入,支持高校設立應用科學大學,以提升職專教育的學位地位。在政策助力下,本港目前已有都會大學和聖方濟各大學兩所應用科學大學。

未來展望

展望未來,校企合作之深化,需高校、企業、政府三方協同發力。高校需優化合作模式,建立項目管理團隊,明確分工,投入充足人力,闡明計劃中各持份者的角色和責任,以便參與機構能夠清楚了解自己和其他各方如何融入項目。高校需開發系統化的進度報告,例如定期通訊或進度表,展示計劃的活動和結果,以及讓業界伙伴了解計劃最新發展;這些進度報告應以學生的學習成果為重點,輔以來自中學教師和職業導師的質性回饋。高校也需組織更多的業界伙伴、計劃工作人員與中學之間的面對面交流,促進建立關係及對計劃的開放討論。

企業應主動發揮優勢,除了提供實習崗位,可派資深員工擔任導師傳授技能,並提供更多資源支持人才培養。政府則需持續加大支持、優化政策環境,例如資助學生實習期的工資、加強與行業協會合作以動員更多企業參與,形成良性互動。三方攜手,將可推動香港校企合作邁入新階段,為學生拓展就業空間,培育更多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活力。

作者是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教授兼副院長(教與學)及「鼓掌-創新教育歷程」學術總監(創意媒體)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陳家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