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徐英偉:隱形的基礎建設:可預測、可負擔、可調度的人力

發佈於

【明報文章】在許多高學歷人口佔比高、技職供給不足的城市,缺工已從景氣波動,轉為結構性的失衡。將「再培訓」視為速效解決辦法,往往不切實際——願意投身輪班、戶外、體力需求大或高重複度之工作的本地人數持續下降;轉業培訓周期長、流失率高,與企業交付和擴張時程不匹配。對僱主而言,短期簽證與「客工」制度不是廉價替代,而是維持產能、品質與準時交付的基礎設施,決定了投資能否落地和能否按期擴張。

輸入短期外勞 不是導致高失業的主因

首先需要澄清因果——當前引入短期外勞,並非造成高失業的主因;失業多由需求疲弱、技能錯配與產業轉型所致。短期簽證常限定在確有缺口、工資已經上調且招不到人的崗位,對本地失業者的替代效應有限。將失業情况歸因於輸入勞工,忽略了再培訓與就業服務的定位錯誤,及產業升級遲滯,反而延誤補位與投資決策。

真正侵蝕競爭力的,是慢、貴與不靈活:冗長審批與不確定的配額、簽證可攜性低與跨僱主調度限制,使旺季與工程節點無法即時補位、延期與違約風險上升;缺工迫使企業以加班與臨時外包來硬撐,單位成本被動地上升,毛利被侵蝕;人員無法在專案與門店間快速流動,服務品質不穩。於是資本先行多元化,把新增產線與後台作業轉往人力供應更快、成本更低、制度更可預測的城市;繼而更進一步,將生產與崗位外移至低成本地區。最終,企業不是只移走採購與專案預算,連帶產能與工作也一併流失,陷入「慢審批→高成本→投資外移→本地就業減少」的負向循環。

較理想的制度,是可預測、可負擔且可調度。當人口與教育結構已經偏向高學歷新晉人口,寄望短期內以大規模再培訓來補充安老照顧、建造、清潔、餐飲業前台與後廚等崗位,不單成本高、成效低,且時間不匹配。更務實的順序,是先用短期簽證快速補位,穩住產能與服務,再在可控節奏中,推進流程升級與設備自動化,最後以中長期技能建設,鞏固本地人才梯隊。如果沒有第一步的即時補位,後續投資往往無法啟動或被迫「縮水」,城市也難以向企業提供可靠的人力保證。

警惕兩類統計誤讀與技術幻想

還需要警惕政策制定中的兩類統計誤讀與技術幻想。其一,把科技進步等同於即時的人力替代,假設自動化技術會迅速減少照顧服務、餐飲旅遊業等崗位需求,忽略了大量工作本質上是人對人互動、情境判斷與臨場服務。其二,把表面上的職缺率下降,解讀為缺工緩解;在經濟環境不明朗及成本上升的環境裏,這往往反映僱主已放棄招募,轉向縮編與降低成本,或準備收縮業務與外移,也有可能是把更多工作量壓到現有人手上,導致職場負荷上升與加劇流失。用錯指標,將導致低估真實缺口、延誤補位與投資,最終傷害勞工環境及經濟復蘇和增長。

同時,也別忽視本地福利與住房政策,對勞動參與的抑制效應。在疫情之前接近全民就業的階段,人口結構及就業數據已經清楚顯示出可以再進入勞動市場之人口的樽頸。政策決策者究竟還指望從哪裏再「挖出」人手,去填那些低技能與勞動崗位?

補充及輸入勞工制度,不是造成高失業的原因,而是在結構性缺工之下,維持產能、品質與交付確定性的必需品。真正損害競爭力的,是長等待、高成本與低彈性,這會促使企業把新增投資、後台、最終的產能與工作,轉移到他城和他國。

作者是原民政事務局長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徐英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