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孫興杰:「雙普會」為何無法結束俄烏衝突
 
																								
												
												
											【明報文章】近期,美俄的布達佩斯峰會籌備工作陷入停滯。不僅如此,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早前宣布制裁俄羅斯最大的兩家石油企業,並敦促俄羅斯與烏克蘭立即停火。
美國總統特朗普之所以一度拒絕這次會晤,主要因為他認識到,於布達佩斯不會達到目標,即推動俄烏停火。多次通話,加之今年8月美俄阿拉斯加峰會及計劃中的布達佩斯峰會,都未結束俄烏衝突。多次挫敗之後,特朗普或對自己斡旋與達成交易的能力,有更清晰的認識。
「雙普」外交 並沒有那麼好用
特朗普迷信自己的外交能力,認為自己是交易高手,但卻未對俄烏衝突帶來預期影響。特朗普一直表現出對俄羅斯總統普京的青睞,每次通話或會晤後,如同「中蠱」一樣,或多或少會重複普京的說法和訴求。但特朗普終歸是美國總統,需要按照美國外交傳統行事,也要服務於美國國家戰略利益。毫無疑問,特朗普手中有很大的外交自由裁量權,也能夠發揮首腦外交的突破性,惟為何與普京的通話和會晤,都未實現突破?
筆者認為,首腦外交的突破性,需要建立在紮實有效的職業外交磋商基礎之上。否則,首腦外交的突破性會曇花一現。特朗普第一個總統任期的美朝首腦會晤,就是如此。第二任期以來,特朗普急於結束俄烏衝突,將其作為「衝擊諾貝爾和平獎」的「業績」。由此導致的結果是:第一,普京和俄羅斯抓住特朗普急於尋求結果的心理,佔據主導地位;第二,在結果導向的驅動之下,特朗普政府急於求成,試圖通過特殊渠道達到目標。對俄烏衝突幾無了解的中東特使威特科夫,多次訪問莫斯科並與普京會面;而身兼國安顧問和國務卿於一身的首席外交官魯比奧,卻被晾在一邊。因此,特朗普與普京多次通話及會晤,都沒有職業外交官長時間專業談判的基礎。
「雙普」的鴻溝
特朗普與普京的立場和目標,其實存在巨大鴻溝,但被「和平」、「停火」等外交語言掩蓋了。特朗普要的是停戰或和平,他不關心哪方勝利或獲得利益。在與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會談時,特朗普提出就地停火、士兵回家,顯示出特朗普的和平觀或停戰觀。而普京要的是實現其「特別軍事行動」的既定目標,包括佔領烏克蘭領土、烏克蘭非軍事化、烏克蘭不得加入北約等,即消除衝突根源。和平或停戰,並不是普京的首要目標。
「雙普」的首腦外交,圍繞各自核心目標展開。特朗普想聽普京說出「停火」或「和平」等字眼,惟沒耐心聽完普京對和平設置的諸多前提條件。普京願意與特朗普通話或會面,也是為了自己的核心目標「勝利」。「雙普」10月中旬通話的直接原因是,澤連斯基到白宮尋求「戰斧」巡航導彈——該武器未必能夠顛覆戰場局面,卻會對俄羅斯戰略縱深及莫斯科等中心城市造成威脅。普京與特朗普通電話,雖沒有令特朗普迫使澤連斯基割地求和,卻阻止了「戰斧」襲擊俄羅斯,普京的小目標便達成了。至於是否舉行會晤,也許並非普京的關注焦點。
值得關注的是,在美俄外長通話、圍繞兩國總統此前電話會談達成的共識開展了「建設性討論」之後,特朗普才下了押後布達佩斯會晤的決心。沒有職業外交官的專業談判,首腦外交的突破性難以實現,反倒會消耗首腦外交的機會。8月阿拉斯加會晤之後,特朗普已然對普京失去信心和信任,客觀上完成了對普京的最後試探,這也成為「雙普」私人關係的轉折點。此後,對普京施壓便提上日程。
今年9月特朗普稱俄羅斯是「紙老虎」,事實上完成了對俄羅斯施壓的心理建設。不出意料的是,近期兩國外長通話進一步確認首腦會晤無法結束俄烏衝突之後,特朗普開始制裁俄羅斯了,而普京則下令舉行核演習。美俄關係進入新階段,特朗普難以扭轉美俄關係的大趨勢和大方向。
結束戰爭 需要統帥「天才」
軍事理論家克勞塞維茨(Carl von Clausewitz)認為,統帥需要一定的「天才」,即看清情勢、洞察幽微,並有勇氣承擔責任。顯然,無論普京還是特朗普,都未在結束俄烏衝突上體現出「天才」。尤其是特朗普,並未真正看到俄烏衝突的複雜,也沒有圍繞結束衝突制定行之有效的戰略。
對俄羅斯而言,3年多的戰爭已對政治、經濟及社會觀念產生重大影響。社會向戰時體制轉型,導致經濟社會結構畸變,形成戰時利益集團。戰爭已變成消耗戰,普京面臨的是贏不了、輸不起的僵局。他堅持認為這是「特別軍事行動」,但如果不能完成「既定目標」,其實就是普京的失敗。這場戰爭已跟普京的個人命運綁定一起;沒有勝利的和平或停戰,不是普京想要的結果。普京在幾乎所有場合都表現出對勝利的信心,甚至發出俄羅斯可以打「百年戰爭」的信息。換言之,無論多長時間,勝利才是普京的最終目標。然而,俄烏衝突的情勢,已跟普京的期待漸行漸遠。
對特朗普而言,停戰與和平是他要的結果。如果動動嘴皮子、打打電話、見見面就可以結束戰爭,何樂而不為呢?「美國優先」或者「讓美國再次偉大」,都是使美國盡量減少海外義務和介入。因此,特朗普重新上台後,便向烏克蘭索要拜登政府向烏方提供的援助。不過,澤連斯基和烏克蘭不會在特朗普的壓力下,向普京做出大妥協,更不要說割地求和。
夾縫裏求生存的烏國總統
特朗普通過社交媒體發布的「威脅」,比如表示提供「戰斧」,或要求烏克蘭「領土換和平」,造成的衝擊效應正在遞減。這就像喊「狼來了」一樣,失去可信度的話語,就只剩下口水了。這次白宮傳出布達佩斯峰會的消息後,歐洲反應似乎是平淡的;而阿拉斯加會晤之前,歐洲大國則是請求組團訪問白宮。
需要指出的是,特朗普能夠同意於布達佩斯舉行會晤,進一步顯示他對俄烏衝突的認識何其膚淺——1994年《布達佩斯安全保障備忘錄》中,美俄都保證烏克蘭的安全;如今,特朗普居然願意到布達佩斯與普京商討俄烏停戰問題,雖然最新消息顯示該計劃擱置,但不乏諷刺之意。
處於美俄之間的澤連斯基,於夾縫裏求生存。面對特朗普的反覆無常,澤連斯基學會了韌性生存——雖未得到「戰斧」巡航導彈,但他也沒與特朗普鬧僵,而是撿起特朗普「就地停火」的話語,向普京施壓。除此之外,歐洲「按部就班」或者加快對俄施壓及援烏節奏——歐盟第19輪對俄制裁,在「雙普會」「泡湯」之後出爐。如果從統帥的「天才」來看,澤連斯基對戰爭的認識及對俄烏衝突的未來,有更清晰且堅定的看法。
作者是中山大學國際關係學院非傳統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孫興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