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副刊

瓶與屏風 三地文化碰撞 中日韓珍品拍場「對話」

發佈於

【明報專訊】今季秋拍有拍賣行展示日本岡田美術館(Okada Museum)的一批頂級亞洲藝術珍品,分別來自中、日、韓三地,藝術品在展館中跨時代和跨地域對話,有如一部東亞藝術史教科書。蘇富比亞洲區中國藝術品部副主席李佳介紹的鬪彩加粉彩描金纏枝蓮八吉祥天球瓶、《四季花鳥圖》屏風和青釉象嵌團花紋淨瓶,分別出自中日韓頂級工匠的手筆,觀眾可細心比對當中的構圖、造型和筆法,一睹三地的藝術風格如何互相影響。

今次「岡田美術館藏亞洲藝術珍品」專場共有125件拍品,李佳形容這些館藏匯聚了中日韓三地文化的頂尖藝術。作品涵括70件中國陶瓷及藝術品,上起商代晚期青銅禮器下迄清代御瓷;另有日本屏風、繪畫及高麗朝鮮陶瓷等50多件拍品。美術館位處日本觀光勝地箱根,2013年設於明治時代的開化亭飯店舊址上,特色是匯聚中日韓頂尖工藝品,保護日本自古留傳下來的藝術品。今次上拍的藏品,大部分是東京百年傳奇古董商壺中居株式會社的精心甄選。壺中居(Kochukyo)是日本其中一個主力收藏中國文物藝術的古董商,1924年於日本神田區連雀町的小商店街「喜雀苑」創立,經營東洋古美術,涵蓋中韓日的古陶瓷、繪畫和金石等,到1928年遷至日本橋的東仲通「古董街」。「壺中居」商號源於中國《後漢書》「壺中之天」的典故,由創辦人西山保(南天子)與友人廣田松繁(不孤齋)共同命名,蘊含二人的期望:「願此處成為日常中不一樣的天地,成為所有藝術愛好者的休憩與愉悅之所。」

纏枝蓮天球瓶 紋飾瓶式完美結合

岡田美術館珍藏的中日韓藝術品都有相似和互相學習之處。觀眾在預展中欣賞時可逐一比對藝術品的器形、紋飾和構圖。中國藝術品方面,李佳推介清乾隆鬪彩加粉彩描金纏枝蓮八吉祥天球瓶 「大清乾隆年製」款。中國文化中有「天圓地方」之說,鼓圓腹的瓶式包含蒼穹的奧妙。天球瓶以器腹圓鼓、近似天球而得名,特徵是體量大而造型渾圓,是乾隆朝帝王威儀與宮廷壯麗的稀世象徵。設計可追溯至明代初期鄭和帶領船隊下西洋的航海時代,器形可能取自中東伊斯蘭教的銅器或料器造型,在乾隆一朝十分盛行,有各式釉彩、紋飾作例。

乾隆偏愛大方華美的藝術品,燒製天球瓶數目較前朝多,算是乾隆御瓷中出色的門類,而景德鎮御窰技藝高超,由督陶官唐英監督達至發展高峰。唐英在紫禁城內務府工作多年,接觸清宮典藏中歷代器物,明代天球瓶是其中一款代表作。「明代初期的工匠開始燒製大型器皿,慢慢掌握當中的精湛技藝,而當時已有佛教法物與蓮紋結合的裝飾。」李佳解釋:「佛教藝術於魏晉南北朝時廣傳,蓮花作為佛的象徵因而常在當時工藝品中出現;而乾隆時期的工匠,把這些紋飾和巨大的天球瓶作完美結合。」

當時的工匠努力迎合信奉藏傳佛教的乾隆皇帝的喜好,不斷從中國陶瓷傳統中汲取靈感。李佳說:「瓶上八吉祥紋寓意福瑞吉祥,蒂蓮象徵永結同心,整個設計充滿好意頭。此品以鬪彩加粉彩精繪,飾以金彩點綴,展現乾隆時期景德鎮御窰工匠頂尖的製瓷手藝。」八吉祥是藏傳佛教中象徵吉祥、圓滿、如意的八款瑞物,是寺院、法器、建築物和藝術品中常見的裝飾圖紋,讓人祈願福慧增長、吉祥圓滿。纏枝蓮紋是中國傳統裝飾的花紋,花朵上下轉動,枝葉纏繞形成圖案,有纏枝蓮、纏枝菊、纏枝牡丹等款式。

狩野派屏風融合中日藝術

天球瓶以外,李佳特別介紹兩件分別來自日韓的珍品,形容它們跟中國的儒家與漢傳佛教哲思背景,展開一場跨地域文化對話。其中來自日本室町時代16世紀狩野元信(1476至1559年)的一對四季花鳥圖屏,是早期狩野派的正統典範。李佳解釋,狩野元信的父親狩野正信曾擔任室町幕府的御用畫師,為政府與寺院繪製障屏畫和壁畫,元信在成長中有機會接觸和學習中國畫,包括宋、元兩代的山水花鳥繪畫風格,日後融入日本大和繪的技法,結合成狩野派畫風,融會中國水墨的雄渾與日本和風的高超意境與技術,集兩文化之大成。

室町時代(1336至1573年)前中期局勢較穩定及和平,是日本文化形成的關鍵時間,其間的藝術創作充滿生氣,對中國藝術在日本的發展有深遠影響。有關唐物研究的其中一名著名學者Nicole Coolidge Rousmaniere在著作Vessels of Influence: China and the Birth of Porcelain in Medieval and Early Modern Japan表示,中國陶瓷是日本中古時期社交生活的一部分,受貴族歡迎,亦用於佛寺和各種祭祀儀式。不但日本武士階級和商人也對這些藝術品有興趣,就連當時日本統治者,歷代足利幕府將軍也是重要收藏家。在統治者和上流社會的合力推動下,室町時代的中國藝術得以大力發展。

屏風是日本傳統上其中一款重要藝術品,室町時代深受統治者重視,作為贈予外國政商人士禮物。李佳認為今次上拍的作品《四季花鳥圖》屏風構圖精妙、寓意祥瑞,其中右幅繪飛瀑直瀉,蒼松紅梅掩映,岸邊靈貍悠然自得;而左幅青竹山茶、松鶴延齡,眾多水禽小鳥和鳴共處,一片生機盎然。兩者匯合後成一片和諧景象,她推斷這可能是為慶賀婚禧等吉慶盛典而製,作為美好的祝願。畫師的筆法精煉,與大德寺大仙院中的著名元信名作《四季花鳥圖》障壁畫並駕齊驅。

高麗青瓷見中韓文化交流

相比日本歷史珍品,大家對高麗拍品可能更為陌生。在今次拍賣中李佳首推一件高麗王朝的青瓷淨瓶。高麗王朝由太祖王建(877至943年)創立,當時佛教於各社會階級盛行,宗教熱潮衍生大量藝術品,藝術工藝精湛無比,審美觀極高。佛像以外,各式器物亦應運而生,其中以高麗青瓷最為著名,當時朝鮮興起從中國傳入的品茶與飲酒文化,進一步推動青瓷器具發展。

李佳表示:「淨瓶起初是佛教僧侶常用的18種法器之一,用於盛水,設計實用也有象徵意義。淨瓶上的裝飾體現13世紀盛行的象嵌(sanggam)工藝。」象嵌工藝是在原本成形風乾的瓶身上雕刻紋樣,再以白色化妝土嵌入圖案。這件淨瓶象嵌出盛開的牡丹等圖案,下方則採用回紋圖案設計。淨瓶通常用於盛裝乾淨水供放在佛像前,也是觀音菩薩手持之物,觀音菩薩像手持淨瓶的畫面也在高麗佛畫中經常出現。今次上拍的淨瓶通體施半透明淡青釉,釉色晶瑩如玉,是高麗青瓷的經典設計。此類釉色效果反映當時的工藝成熟卓越,特別是西南部的康津郡與扶安郡窰場,以豐富優質陶土燒製出供王室、貴族和佛教寺院使用的極品青瓷。她補充,高麗青瓷具光澤的釉色和五代越窰青瓷及北宋汝窰青瓷接近,當時在中國市場亦獲好評,而這件淨瓶也可看到兩地的宗教、文化等交流。

「岡田美術館藏亞洲藝術珍品」專場

拍賣日期:11月22日

預展日期:即日至11月21日

地點:蘇富比旗艦藝廊

查詢:bit.ly/49dWBaX

文:呂一心

設計:賴雋旼

編輯:鍾卓言

電郵:[email protected]

[開眼 收藏]

日報新聞-相關報道:

完整幼年三角龍化石紐約上拍 (2025-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