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扶梯佈局疏密 同邨樓宇新舊 山城地景建築 「睇法」有好多種
【明報專訊】閱讀香港這個城市裏的建築有多種面向,有人闡述歷史建築,有人觀察摩登別墅,有人着眼文化空間。仔細找當中的共通點,會發現這些建築都與「山」有某種連繫。
以秀茂坪紀念公園為起點,胡漢傑帶記者邊行邊聊,分享他所著的新書《山中之城:香港山城地景建築觀察》,最後走到尚在發展的安達臣道一帶為終點。
小時荃景圍居住經歷 成撰書出發點
胡漢傑起初跟記者建議的路線除了觀塘區的秀茂坪,還有中西區。這兩區連同南區、黃大仙區、葵青區的山城建築都收錄在這本書裏,他選取山城建築時會考慮其公共性,以及讀者能否到訪。以「山城」為新書主題,原來和胡漢傑小時曾住荃灣荃景圍有關,他在自序寫:「當時,家的飯廳窗戶面向曹公潭、川龍等大帽山山麓之地,環境相當幽靜,四周被樹木所環抱,空氣也格外清新……由山城『出市中心』這行為在當時是令人滿心期待的事,荃灣市中心『天空之城』的熱鬧和五光十色,至今仍令筆者為之感動……」於是,他以此為點,拉出一根線,串連對香港山城地景和建築的觀察。
《山中之城》是胡漢傑上一本書《天空之城:香港行人天橋的觀察與想像》的延伸思考,上次是與人共著,今次是一人獨撰,他說是先有撰書的念頭,再着手開始研究香港的山城地景。胡漢傑查找政府報告、各種俯瞰圖,再親自走訪書中提到的所有地景和建築,拍下一幀幀照片,配以他重新繪製的地圖和剖面圖,用約兩年時間寫成這書。
秀茂坪梯與梯不甚連貫 緣於地區重建
胡漢傑和記者沿秀茂坪紀念公園而上,途中會用到幾組自動扶手電梯系統。胡漢傑指出乘搭完上一組扶手電梯,往往需要走一段路,才抵達能繼續上行的下一組扶手電梯,譬如秀茂坪紀念公園能直上至曉光街,然後需先轉右(往東南方)走約200米,才能走到下一組扶手電梯;沿扶手電梯上到秀明道,轉右(往東南方)再走約350米,才走到下一個往上的行人連繫系統。胡漢傑說是因為秀茂坪本來是一個已規劃、已建立的社區——曾是徙置區,後重建成現今的秀茂坪——這些扶手電梯、升降機便需置於剩下空地,因而不甚連貫。
可供上落的除了扶手電梯,還有直立的升降機,升降機通常都會連同樓梯藏身於升降機塔裏。增建這類升降機塔固然能為市民出行帶來便捷,但胡漢傑亦進一步提出疑問:會否在設計上再添美觀和功能的考量呢?胡漢傑舉例,如可用作停泊單車、融入一些社區設施,這部分他希望在《山中之城》的續集繼續跟讀者分享。
整條行走路線,能看到秀茂坪因重建,以至屋邨在不同時間落成,而出現不同的樓宇設計,胡漢傑在書中略有着墨:「最後一幢在舊秀茂坪邨興建的雙塔式大廈(秀明樓)有被保留下來,新建的大廈採用了和諧一型、二型、三型、單向設計大廈、長者住屋等;而在2019年增建的秀潤樓則採用了非標準設計大廈,令秀茂坪邨成為了一個房委會數十年間各種樓宇類型的展示場。」走到終點安達臣道一帶,向下望幾乎可以飽覽整個山城的佈局,高低錯落的各幢樓宇之間,有剛剛送我們上來的行人連繫系統穿插其中。未來「東九龍智慧綠色集體運輸系統」將聯通秀茂坪和彩虹、油塘等,胡漢傑說這些行人連繫系統屆時或可與新車站連接,讓整個運輸網絡更完整。
至於書中有提到的中西區,胡漢傑認為該區建築和地貌除留有濃厚歷史痕迹外,和秀茂坪另一分別在於建築物之間有更高密度,如秀茂坪紀念公園直上曉光街的自動扶手電梯系統,只是單純上下兩點接駁,中途沒有其他店舖、住宅需額外建路接駁,但在中西區如樓梯街會不斷連接各種橫街與窄巷,著名的半山電梯也如是,各段扶手電梯連接各條街道。另外,胡漢傑也提到初次探訪葵青區的石籬邨是參與著有《香港公屋設計變奏曲》的衞翠芷帶領的導賞團,他把當時留意到不同升降機塔能連接起整個石籬邨,以及鄰近安蔭邨的觀察,都寫進書裏。
有依山有隱於山 水務設施亦有番美學
胡漢傑還特意另闢一章,談論香港的水務設施美學,有依山而建的寶雲輸水道,也有隱匿於山的香港仔下水塘,部分水務設施更保留古羅馬時代已廣泛應用的拱券結構,如位於主教山山頂的前深水埗配水庫便是書中提到的一例。
香港山多平地少,在小學課本已多有提及,因此香港地景和建築自然也不囿於書中5區,胡漢傑在後記引用唐代詩人崔顥《舟行入剡》的「青山行不盡」,而他將會繼續奔走於香港的山城間,寫下自己的觀察;讀者讀過《山中之城》後,也不妨到各個山中之城留下腳印,留意那些因山而成的地景建築。
文:譚雅詩
設計:賴雋旼
編輯:鍾卓言
[開眼 建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