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新北】回望新北文化地景
【明報專訊】提到台灣的美術館,除了高雄與台北之外,近年台灣北部也出現了新的藝文地標——位於鶯歌的新北市美術館(簡稱新美館)。鶯歌自早年即以手工藝聞名,尤其陶藝發展歷史悠久,是外國旅客造訪台灣時的熱門地點之一。在此藝術氛圍濃厚的地區,新美館希望在台灣北部人口不斷成長的情况下,成為一座「全民都能參與」的公共美術館,鼓勵市民以多元形式與藝術對話。
順着這樣的理念,新美館策劃了展覽「關係場域:90年代新北文化地景」,重新梳理新北藝術發展的重要節點。展覽邀請王福瑞、吳瑪悧、林其蔚、姚瑞中、高俊宏、黃明川與劉振祥7位藝術家參與,透過河流、宗教、建築、山林、聲音等不同面向,回望新北市1990年代藝術能量奔放的時期。
1980年代的台灣社會歷經多場社會運動,推動公共討論空間的擴展;進入1990年代,這股能量也延伸至藝術領域。當時的台北縣(新北市前身)文化中心在1992至1997年間,藉由展覽主題與議題的變化,引發公眾對藝術的關注,開啟藝術界對地方與都市生活的再思考。
在展覽中,我們可以看見藝術家對「地方」的探索。以環境議題為例,展出了當時藝術界對淡水河的關注與行動,包括黃明川於1995年拍攝的紀錄片《淡水河上的風起雲湧》,共同描繪出人與河流、城市與自然的新關係;2006年吳瑪悧的《人在江湖:淡水河溯行動》影像紀錄,展現沿着淡水河支流展開的參與式環境實踐。
而在宗教層面,劉振祥的《中元普渡祭:宗教藝術節》為1992至1996年間拍攝的作品,記錄了政府單位首次將普渡轉化為公共參與和當代藝術的慶典。聲音藝術方面,展覽介紹了吳中煒與蘇菁菁共同經營的「甜蜜蜜」咖啡館,這個1990年代台灣重要的獨立音樂據點。展區中展示了噪音創作者的宣傳品與錄音demo,並回顧刊物《NOISE》和「台北破爛生活節」等行動。展覽也展出王福瑞2024年的新作《動聲泡》,讓觀眾聽見隨電流變化而發出的清脆聲響,希望人「看見」生活中的聲音,也象徵1990年代以來藝術與聲音持續對話。
注重社區參與的新美館,也注重當代議題。像是近期展出的「拇指世代:點擊以開啟」,便以孩子最熟悉的數位,邀請他們思考科技如何形塑我們的感受與學習,鼓勵孩子以想像力探索世界,發展出屬於自己的觀看角度與表達方式。
新北市美術館不僅回望1990年代藝術家與地方社會的關係,也向未來世代開啟新的藝術對話。這座位於鶯歌的美術館,正在以「地方為起點、公共為方向」的精神,串連過去與未來、藝術與生活,讓美術成為城市日常的一部分。
文:廖芷瑩(獨立撰稿者,關心環境與文化議題)
[開眼 大都會文藝誌]
日報新聞-相關報道:
【東京】鏡頭下的震災重生敘事 (2025-10-31)
【新加坡】化作光,照亮未來 (2025-10-31)
【香港】拆爛星星 (2025-10-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