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副刊

【東京】鏡頭下的震災重生敘事

發佈於

【明報專訊】10月,東京舉辦T3 Photo Festival Tokyo攝影節,以「City as Garden」為題,探索人和都市空間的關係。作品散落於八重洲、日本橋、京橋至銀座一帶,譬如在商場中庭、外牆等公共空間,展出Stephen Shore、Melissa Schriek、Stephen Gill等攝影師的作品,都是以攝影視角重新書寫都市空間,回應T3提出要把都市作為「創造的庭園」的主題。

像東京這樣一座城市,這裏早被各式各樣的影像覆蓋。當我按地圖找尋這一帶的展覽作品,若非放置攝影節的旗子或張貼展覽說明,乍看之下,有時讓人誤以為是品牌廣告或宣傳。

這次想集中談談攝影節中兩組關於震災影像的作品。在通往地下街的隧道至八重洲大樓內,展出法國攝影師Vincent Tremeau的系列作品One Day I Will中的新作Dreams from Noto。那是他長年游走世界各地的攝影系列,拍攝孩童扮演未來自己想要成為的樣子。今年初,即能登半島地震發生一周年之際,Vincent Tremeau和團隊前往災區的學校和社區設施,記錄當地孩童的願望。影像簡潔直接,一個個孩童穿上建築師、音樂家、廚師、海洋生物學家的裝扮,眼神堅定地直視鏡頭,配上各人的自述,傳達一種面對世事變幻無常仍心懷盼望的信念。如此看來,是震災復興影像的典型敘事和呈現方式。

「T3 New Talent」的項目則聚焦5個攝影師,作品安排在TOMOHIKO YOSHINO GALLERY內一併展出。同一個畫廊空間,不同攝影師探索個人與社會結構的關係,包括女性經驗、身體和情慾,無論主題與媒介都多樣豐富。其中,鈴木麻弓的攝影也是關於震災記憶。

以攝影來表現震災等發生於特定地區的事件,並非易事。相對於Vincent Tremeau一種以外來者進入地方脈絡的拍攝視角,鈴木麻弓拍攝311東日本大震災災區之一的女川,則是她的故鄉。她自2011年開始,拍攝災後小鎮日常,作品橫跨時間幅度長,並涉及拍攝者家族及個人記憶,影像成為一種私密的抒情表達。

經歷過海嘯災劫,鈴木麻弓失去父母與老家。面對傷痛記憶,她一次又一次回到女川,只為看看這片土地變成怎樣,也使她逐漸重新思考何謂故鄉。她在前作The Restoration Will聚焦於自身的家族,這次The Tide’s Gift: Tracing the Memories of Onagawa則擴展到整個女川。鈴木麻弓為當地老字號照相館的第三代傳人,她以無人機拍下女川的變遷,結合「檔案藝術」手法,利用舊地圖、建築檔案及照相館的人像照創作,對照世代記憶、城鎮變遷,並持續累積災後重建的影像紀錄。她試圖交織不同影像的切片,從中構築心中的「故鄉」印象。同樣以震災海嘯為主題,夾雜不安與希望,思索未來,鈴木麻弓採用沉靜而細膩的視角,以攝影記錄時間流動。比起熙來攘往的商廈和街道,她的影像敘事的確適合放置在畫廊內。

紀實攝影的困難或局限之一,在於潛藏着容易把事件過度簡化的問題。回看Vincent Tremeau的作品,環顧他長年拍攝的整個系列,反映戰爭、氣候變化、不同社會衝突與民族文化對新生代的影響,確實是串連起跨越時代國界議題的龐大紀實攝影計劃,提供更廣闊的全球視角。雖然兩者性質不同,但我個人而言,更深受鈴木麻弓的作品所觸動。她以個體的時間(包括攝影師自身及他者),再疊加歷史的時間,呈現出現實的複雜性,這種試圖在作品中處理距離與時間軸的交錯,情感深邃,真摯動人。

文:黃靜美智子(藝文記者,現旅居東京)

設計:賴雋旼

編輯:鄒靈璞

電郵:[email protected]

[開眼 大都會文藝誌]

日報新聞-相關報道:

【新加坡】化作光,照亮未來 (2025-10-31)

【新北】回望新北文化地景 (2025-10-31)

【香港】拆爛星星 (2025-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