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台東池上紀念展 觀照誠品之父生命歷程
 
																								
												
												
											【明報專訊】每次路過銅鑼灣,總會想抽點時間繞到誠品書店,聞一下書的味道。吳清友1989年在台灣創辦誠品,2012年誠品來到銅鑼灣插旗,讓香港愛書者也能一窺吳清友的「人文、藝術、創意、生活」理念。吳清友去世8年,由台灣好基金會主辦的「相遇‧相知‧相疼惜——吳清友先生紀念展」,於台東的池上鄉展出他生前喜歡的49件作品,讓來者以藝術品觀照他的一生。
誠品董事長、吳清友的女兒吳旻潔在記者會致辭說,當台灣好基金會執行長李應平於2022年提出展覽的構想時,她一度猶豫和抗拒,希望把展期延後。在父親去世後的8年間,她一直不敢回頭看、不想陷入回憶的漩渦,但當她今年看到協助策展的「國美館」館長陳貺怡為展覽選取的作品和撰寫的文字,便忍不住掉眼淚,第一次覺得辦這個展覽是正確決定。陳貺怡後來致辭時,也提到她曾跟吳旻潔說:「你只有勇敢地面對回憶,才不會再繼續掉進漩渦裏。」
雕塑《農夫》記父親養育之恩
走進池上穀倉藝術館,會看到展覽分成「愛與仁慈」、「與藝術家為友」、「風景鄉情」等單元。在「愛與仁慈」單元,陳貺怡先介紹陳夏雨的雕塑作品《農夫》,作品呈現勞動者的精瘦體格,可以看到腳部肌肉尤為結實。她說雕塑以歇站姿勢,把全身重量放在其中一腳,是雕塑作品使用的典型站姿。吳清友一直把《農夫》存放在自己住所,紀念父親吳寅卯的養育之恩。同時,吳清友透過洪瑞麟的《耐勞》和《礦工子弟》,深思礦工的生存方式,在黯淡的色彩中感受他們堅韌的生命;透過周于棟的6幅版畫,如《布袋戲》、《三輪車》、《陀螺》、《烘番薯》,勾起吳清友對於少時生命經歷的回憶。
畫作背後 實業家對親人不張揚的愛
同一單元擺放黃本蕊的3幅並置畫作《就叫它”愛”吧!》,兔子角色「尼尼」遇到一個不明物體,起初左顧右盼,最後選擇擁抱它。這是吳清友送給吳旻潔的禮物,記者問到當時送畫的情景,吳旻潔說:「我走進去時,發現他會議室裏的磚牆上掛了這3幅畫。他跟我說『可愛吧』,我說『好可愛噢』,然後他就說『這個我買下來了』,我說『噢』,然後他就說『送你噢』,我說『噢』。」兩人既是父女,也是上司和下屬的關係,記者問吳旻潔與父親平時如何相處,「他就是想到什麼就說什麼,聊公事的時候他就是非常的像老闆,可是他送東西給女兒,反而是最害羞的時候」。一個實業家脫掉雷厲風行的外衣,剩下的是對家人的溫柔。陳貺怡形容這種愛是私密、不張揚的。
單元「與藝術家為友」展現吳清友和藝術家亦友亦家人的關係,江賢二的《百年廟98-17》畫的不是廟宇外觀,而是廟宇裏的煙、燈光和氣氛,想必也是信奉藏傳佛教的吳清友心之所向;劉小東的《精靈谷II》畫自己的女兒躺在大石上,慵懶而純粹,同時在呼應吳清友對女兒的愛。這裏還有一個小房間,佈置成像誠品書店的閱讀角落,陳貺怡說架上都是吳清友最喜歡的書,有《人與土地:阮義忠經典攝影集》、《金城故事:劉小東》和別人為他書寫的傳記《誠品時光》等。房間還播放着台灣民歌之父胡德夫的樂曲,是吳清友最喜歡的音樂。
風土山水 孕育豐腴文化與心靈
最後一個單元「風景鄉情」,聚集了藝術家在不同年代對台灣山水風光的描繪,有1970年代所繪的林克恭《台灣北部山巒》、李澤藩《湖邊山秀》等,也有1980年代所繪的廖德政《觀音山》、蕭如松《山坡》等,以及在千禧後所繪的葉子奇《十月的紗帽山》。置於觀展動線的最後一幅作品,是呂璞石的《海景》。陳貺怡說呂璞石是較少產的藝術家,一生只製作過20多件作品,每幅作品都用上數年以一筆筆色彩慢慢堆疊,畫布後寫滿創作日期,「吳先生非常喜歡關於生命深刻探討的作品,這張作品看起來好像什麼都沒有,但卻可以看到時間的累積和記憶的揭露,所以我們把這個作品當作展覽主視覺,來告訴大家吳先生怎樣用相遇、相知、相疼惜,作為他跟這個世界對話的一種態度」。以風景作為最後單元的主題,除了和窗外的池上風景遙相對話,也是扣連吳清友所說「如果我們都能疼惜腳下的風土,這個世界就沒有文化貧瘠與心靈荒蕪之處」。
展覽在秋天開幕,在吳清友的另一本傳記《之間:誠品創辦人吳清友的生命之旅》裏,剛好有記錄他在蘇州金雞湖畔寫下的一首〈四季之詩〉,當中對秋的描寫是這樣寫的:「秋,詩意的沁涼……以清風入詩,以甘霖入歌。心緒雖波動起伏,卻搖蕩出四季遞嬗裡最美好、最旖麗的光陰。」這詩既寫秋,也像是寫吳清友的一生。
相遇‧相知‧相疼惜——吳清友先生紀念展
日期:即日至2026年4月5日(周三至日)
地址:台東縣池上鄉中西三路6號池上穀倉藝術館
詳情:bit.ly/4ht9zE5
文:譚雅詩
設計:賴雋旼
編輯:鍾卓言
[開眼 一場show一次旅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