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學者料中美短期蜜月 難達實質成果
 
																								
												
												
											【明報專訊】本次「習特會」備受外界期待,有學者認為,中美料難達成高度實質性成果,也不會有涉及台灣問題的「大交易」,但雙方經過5輪經貿談判,能圍繞關稅、稀土、大豆、芬太尼等端出「意向性、架構性、交易性」協議,目的是爭取更多時間解決分歧。雙方料有短暫蜜月期,但無法持久。
英國雜誌《經濟學人》指出,其他可能獲益的領域包括港口費,兩國可能同意取消近幾個月來對彼此貨船徵收的額外港口費用;中國也可能支持將TikTok順利轉讓給美國所有者。最難達成交易的層面則涉及地緣政治。特朗普希望中國幫助結束烏克蘭戰爭,習近平則希望推動美國改變對台立場,表明「反對」台灣獨立。然而,「兩個相互猜疑的超級大國之間達成的任何協議都可能難以持久」。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公共政策與全球事務副教授駱明輝向《聯合早報》分析,從中美雙方表態判斷,兩國就討論多時的議題達成最低共識,「看起來更像是框架,而非實質性協議」,成果不太大,但足以讓兩國元首見面。
北京的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孫成昊評估, 中美元首見面肯定能端出成果,但不會是詳細成果清單,更可能是「意向性表態」,如美國承諾階段性調整關稅、中美在芬太尼問題上共享信息及展開司法合作;至於對中國的出口管制問題,美國的政策大方向估計不會變,但個別項目如敏感度較低的技術仍有談判空間。
(中美角力)
日報新聞-相關報道:
習特會今登場 特朗普允降芬太尼關稅 將討論輸華晶片 台灣問題受關注 (2025-10-30)
台當局:樂見中美領袖交流增和平 (2025-10-30)
黃仁勳:對華晶片禁令「傷美更多」 (2025-10-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