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陳帆川:由「小誌」學生報變成擁3000萬資產的網媒
 
																								
												
												
											【明報文章】「Far Out」是英國一個專門報道音樂和電影的網媒,並非主流媒體,連維基百科條目都欠奉。但他們聲稱每月平均文章點擊量達2000萬、用戶人數800萬,全職員工約30人,規模不算小。而這個網站的起步點,僅是兩個大學生的博客。
「我讀大學時,跟很多同年紀的人一樣,想做一個興趣項目。當年並無明確方向,只是覺得每個人都應該有發聲機會。」Lee Thomas於2010年開始跟一個同學在網站上發稿,起初受到上世紀70至80年代流行的「小誌(zines)」啟發,即使網站如今發展成熟,他仍然希望保留小誌風格。
所謂小誌,即是在文青市集或獨立書店常見的迷你雜誌,題材包羅萬有,通常由個人或小團隊自資獨立出版,想寫什麼就寫什麼。Thomas在開網之初也是隨心所欲,跟拍檔每日發一至兩篇稿,讀者寥寥無幾,主要寫給自己看。
他後來受到「工合」(gung-ho)理念啟發,經營網站的方式更加放任,猶如半個論壇,讓人登入隨意寫稿,「當我去聽音樂會,認識到其他觀眾,便會將網站的登入密碼告訴他們,讓他們上去寫稿,然後翌日果然就有新文章。但我們當然沒錢賺」。「工合」是美國俚語,靈感來自中國的合作精神,眾志成城做好一件事。
人生分水嶺 就在一念間
他畢業後在英國主流報章當體育記者,事業平平;「Far Out」則繼續是一個既花錢又耗時間的興趣。「有一天下雨,天氣很冷,我不太舒服。當我走進辦公室就收到一封郵件,說『Far Out』的域名過期了,續期要付250英鎊。我當時就想,還要繼續嗎?有時候我們也猶豫,但最終還是續了,反正都幹那麼多年了。」
人生分水嶺,就在一念之間。隨着Thomas步入30歲,跟許多人一樣,愈來愈厭惡正職,於是任性一次,於2019年辭去記者工作,全力經營那個從不賺錢的興趣項目:「也許是因為我不喜歡當體育記者,也許是文化類的題材令我保持寫作熱誠。」
不久,公司竟然開始賺錢,漸上軌道,發展至今有大約30名全職僱員,除了兩名在印度的編輯外,其餘員工都在歐美國家。據英國公司註冊處資料,其公司資產總值已達到307萬英鎊(約3100萬港元)。一個副刊小玩意,如何在劇烈的網媒競爭裏脫穎而出?下周再談。
作者是新聞工作者、文化評論人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陳帆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