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梁家權:對AI發展的環球民意

發佈於

【明報文章】人工智能(AI)發展已是大勢所趨,但這不代表所有人都對這個急速發展、衝擊力驚人的新科技抱持樂觀態度。誠然,AI的出現,一方面為我們提供不少生活便利(例如更省時地製作、搜尋、整理、分析資料和數據),更開拓了人類對未來世界發展的無限想像空間。但另一方面,AI帶來的未知和不確定性,也直接製造或間接衍生一連串問題,例如偽造資訊、網絡安全、就業危機、道德風險等。

可以預見,如何應對AI帶來的機遇和挑戰,肯定會成為世界各地政府未來的管治難題之一。這個難題之難,除了是因為AI技術複雜多變而且日新月異,會令政策設計者和執行者疲於奔命之外,也關乎到要處理不同持份者之間的潛在角力。隨着AI產業持續壯大,AI公司和晶片公司將迅速成為富可敵國的跨國巨企,擁有龐大的政經影響力,屆時政府是否有足夠能耐跟它們周旋,是為疑問。

當然,民眾的聲音也不能忽視。當AI技術在民間日趨普及,民眾對AI的依賴程度和取態,相信也會左右政府如何治理AI。以上月尼泊爾發生的大型示威為例,當地政府突然實施的社交媒體禁令,點燃了「Z世代」怒火,最後釀成嚴重政治衝突。當有朝一日AI變成像社交媒體一樣的生活必需品,政府就必須謹慎處理任何相關事宜,以免惹起民意反彈。

調查顯示AI已成普及概念

在AI正以火箭般全速發展之際,人們其實是如何理解這將會對世界造成翻天覆地改變的科技呢?近日,美國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發表一個相關的環球民調研究。該研究於今年1月至4月間,訪問了來自25個國家(橫跨亞太區、歐洲、拉丁美洲、中東、北非、北美、撒哈拉非洲等地)合共逾3萬名成年人,探究他們對AI的認知和態度,其結果有助我們了解迄今為止針對AI的環球民意。

首先,該民調問及受訪者對AI的認知。結果發現,多達八成受訪者(包括34%表示「很多」和47%表示「少許」)表示,有聽聞過或閱讀過有關AI的資訊。相反,只有14%表示「完全沒有」。這證明AI已成為普及概念。按受訪者背景進一步分析,年輕人、男性、高教育程度、經常上網的人,會更多接觸過有關AI的資訊。

若以國家作為比較單位,身處富裕國家的人會比來自相對貧窮國家的人,對AI的認知度更高。這結果當然並不出奇,只是再次反映出「數碼鴻溝」現象。

政商界吹捧AI 惟民眾態度傾向負面

第二,調查問及受訪者如何面對AI崛起。雖然近年各地政府和商界都極力吹捧AI,惟調查結果卻發現受訪者較多持負面態度:有34%人表示,對於AI在日常生活中逐漸被廣泛使用,感到「擔憂多於興奮」;只有16%表示「興奮多於擔憂」。另外,42%人是「擔憂和興奮等同」。當中,年長者、女性、低教育程度、較少上網的人,會對AI有較多擔心。

若與上述的認知度結果作互相參照,即是說,較知悉AI的人會對AI更抱樂觀態度。此結果引伸出來的啟示是,倘政府和商界要營造有利於AI發展的社會氛圍,最直接方法就是創造機會,讓市民更多接觸和融入AI科技於日常生活之中,直接感受其科技紅利。

第三,該民調也問及各國民眾對AI治理的看法。由於AI發展將會主宰未來世界,故此它是兵家必爭之地。現時,世界各國都積極謀求適當方法處理AI發展:在中國內地,需要於「享用科技紅利」與「應對科技風險」之中找出妥善平衡;在國際層面,各地也透過AI戰略,擴張和鞏固國力。

去年3月歐盟通過《人工智能法案》,並在同年8月生效。該法案其中一個重點,是將AI系統按風險程度分類,要求高風險系統須接受最嚴格監管。今年7月美國政府也公布「AI行動計劃」,從三方面着手,確立其全球領導地位,包括加速創新、建立基建設施,以及領導國際AI外交和安全。同月,中國政府發布《人工智能全球治理行動計劃》,主張各國以多邊合作形式推進AI發展,明顯是與美國「本土為先」的發展模式打對台。

歐盟最受信任 美中居其後

世界各國人民是如何看待中、美、歐三強的AI戰略呢?上述民調分別問及受訪者是否信任這三方規管AI。結果顯示,受訪者最信任歐盟(有53%表示信任),其次是美國(37%),最後是中國(27%)。

當中,歐盟國家人民比非歐盟國家人民,更相信歐盟能夠有效履行這項工作。而對美國較為信任的受訪者,主要來自尼日利亞(79%)、以色列(70%)、印度(64%)和肯尼亞(62%)。有趣的是,美國人對自己國家的信任程度(44%),遠低於這些國家。這大概是因為美國黨派分歧嚴重,故此難以凝聚內部信任。

就中國而言,最表示信任的受訪者主要來自幾個非洲國家,包括尼日利亞(79%)、肯尼亞(61%)、南非(57%),以及印尼(64%)。在眾多國家當中,日本對中國的信任程度最低,只有7%;另外,美國人和加拿大人都不足兩成。而歐洲國家當中,只有匈牙利人對中國的信任度達四成多,其他國家介乎一成多至三成多。

雖然過去多年,中國政府一直積極倡議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在AI層面也同樣提倡多邊主義、互惠互利的發展方向,但從民調結果看,這個宏大概念暫時仍未得到全球廣泛民間支持。

總結而言,任何社會變革之成功推行,除了要掌握技術細節,也要籠絡到人心,這道理放在科技變革上也是如此。任何新科技得以廣泛使用,除了是技術本身要有突破,也在於用家認為使用該技術是利大於弊。故此,政府、商界於發展AI技術和推行相關政策之時,必須兼顧民意取態,否則就會出現「官/商熱民冷」局面。

作者是香港樹仁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助理教授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梁家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