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劉寧榮:中國經濟增速的科技賽道
 
																								
												
												
											【明報文章】四中全會早前落下帷幕。作為指導中國未來發展的藍圖,即將到來的下兩個「五年規劃」,尤其是「十五五」規劃,承載着非凡意義,決定中國能否發展成為與美國平起平坐、有競爭力的大國。
此次四中全會公報再次提及和強調「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延續將「發展」作為第一要務。這意味着未來5年甚至10年中國經濟增長率可能繼續保持5%增長,唯有如此中國才有可能於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標。
中美戰略競爭加劇 未來10年至關重要
自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發展歷經多個不同階段。1978至1992年是對外開放的初始階段。文革結束後,中國經濟面臨嚴峻挑戰,改革開放成為必然選擇。1992年鄧小平南巡,「發展是硬道理」成為全國上下統一的認識,有關「姓社還是姓資」的爭論也隨之擱置。這為中國進入經濟高速增長奠定基礎。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標誌着中國全面融入全球化進程,開啟了中國經濟騰飛期。這一增長態勢推動中國於2010年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但2017年出現重大轉折,我當時預測中美將陷入科技冷戰的新時代。彼時恰逢美國特朗普入主白宮與中共召開十九大,以中美經濟深度相互依存為特徵的「超級全球化」時代宣告終結。2018年美國發起貿易戰,從根本改變了中國所處的國際環境和中美競爭態勢。
在戰略競爭加劇的背景下,未來10年發展成效至關重要。這不僅是中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決定性10年,也是中國經濟能否突破、總量能否有望超越美國的關鍵期,進而影響中美競爭與共存的未來走向。其中決定未來增長的關鍵賽道,就在於加強創新、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
中國的AI領導力戰略佈局
為維持競爭優勢、鞏固全球創新者地位,中國必須在人工智能(AI)驅動的時代優先提升自身能力,目標是與美國建立平等領導地位。換言之,就是要實現從房地產驅動型經濟,轉型向高科技驅動型製造業強國。
中國首要任務是引領以AI為核心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從歷史來看,中國缺席了第一和第二次工業革命;於互聯網與資訊技術主導的第三次工業革命裏,中國抓住了機遇,雖未能成為領跑者,但成為成功的跟隨者。如今中國已在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太陽能光伏等領域展現全球領先地位,充分彰顯了自身創新潛力。
全球進入「科技冷戰」,中國依託這一發展勢頭,在第四次工業革命裏絕不能甘當追隨者;目標是至少與美國保持同等地位,並於一些關鍵領域成為引領者,為中國經濟發展帶來深遠的推動作用。
這一願景,通過長期規劃和連貫的國家戰略、大規模政府引導資金,及充分利用海量資料儲備與龐大國內市場,在2030年實現世界領先的AI強國願景。國務院2017年出台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明確了自上而下、集中規劃的戰略任務。此後,政府向該領域投入數十億美元資金,激發了國內創新浪潮。
中國通過政府主導的協同模式,推進2030年成為全球頂尖AI創新中心的目標,已取得一定成效。中國的關鍵戰略優勢在於開源技術:全球排名前15的開源AI模型,其中12個來自中國;在開源AI排行榜上,中國佔據了一半。中國通過優先推動開源協作,構建了蓬勃發展的AI生態系統。
支撐這一發展勢頭的,是規模龐大的國家資本投入。政府不僅是監管者,更是核心規劃者與投資者,通過各類基金投入數十億美元資金。內地各城市為爭奪AI樞紐地位展開激烈競爭,以及在政府引導下、以國家優先目標,而非單純市場回報的做法,進一步強化這一自上而下的戰略。
當然,這一戰略也存在負面風險:各地為爭奪AI樞紐地位,一哄而上建設AI產業園、資料中心和孵化器,導致嚴重的重複建設和產能過剩,造成浪費。大量AI企業可能將商業模式建立在取得政府補貼和稅收優惠上,而非專注於開發市場真正需要的產品。一旦失去政府補貼,企業將難以生存,導致大規模倒閉。成功的關鍵,在於如何在「頂層設計」與「基層活力」之間找到平衡——在保持戰略定力的同時,能否為底層自發的、市場驅動的,以及基於好奇心的探索研究,留出足夠空間。
美國在AI前沿研究上仍處領先地位,致力建立能夠更好理解語言、更可靠執行指令的系統。惟中國向發展中國家輸出AI基礎設施和開源模型:阿里巴巴、華為等企業,於全球建造數據中心和雲端平台,提供更經濟的替代方案,擴大了在全球的影響力。
無可爭議的全球綠色能源領導者
中國是綠色能源與技術領域無可爭議的全球領導者,在製造、應用和創新方面均佔據主導地位。中國持續保持全球電動汽車製造中心的地位,去年產量佔全球比重逾七成。截至2024年,中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已升至3140萬輛,較5年前增長5倍多。這一數字折射出其製造業產能的跨越式增長,從2012年年產1.3萬輛,激增至2024年1200萬輛。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已連續10年位居全球首位。這意味着全球逾半數新能源汽車,行駛在中國道路上。新能源技術的創新屢創高峰,電動汽車續航里程達到800公里以上,氫燃料電池關鍵技術也取得突破。
這一領先優勢,還延伸至更廣泛的能源領域。過去5年,中國建成了全球增長最快的可再生能源系統。截至今年7月底,中國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達21.7億千瓦,位居全球第一。中國的全球新能源專利佔比也達到七成。得益於此,去年中國非化石能源消費佔比攀升至19.8%,較2020年提升近4個百分點。
中國的光伏發電效率突破26%;位於青藏高原的塔拉灘光伏電站,是一個里程碑式工程,彰顯了綠色革命成果。作為全球最大的高海拔光伏電站,佔地420平方公里,充分利用該地區的充足光照、高海拔與低溫條件,實現了發電效率最大化。這一設施,將中國最偏遠的一個地區轉變為清潔能源樞紐。
這一項目是集風能、水電於一體的綜合可再生能源網絡關鍵樞紐,其所發電力通過高壓輸電線路跨越1600公里,直達工業核心區與主要城市。尤為關鍵的是,這些清潔能源正持續為數據中心注入綠色動力。這些數據中心日益成為支撐中國AI產業蓬勃發展的重要基石。通過將AI發展藍圖與清潔低碳、經濟可靠的電力供應直接掛鈎,中國正確保其科技未來既具備強大動力,又兼具可持續性。
科技創新 乃未來經濟競爭力核心
過去10年,中國製造業於多個關鍵領域取得令人矚目的突破。雖然「中國製造2025」與「中國製造2035」在美國強烈反彈下,中國不再高調宣傳,惟從來無放棄決定中國未來發展方向的堅定目標。
在航空、太空、高鐵等領域實現核心技術自主化,C919客機進入規模化商業營運,可回收火箭技術取得進展,中國於高端裝備製造領域進步明顯。高溫超導材料、高性能複合材料領域實現技術突破,為高端製造提供基礎支撐。於智慧製造領域,工業互聯網平台覆蓋率達85%以上;AI與製造業深度融合,建成300多個數位化車間和智能工廠。於生物醫藥領域,自主研發的創新藥數量顯著增長,高端醫療設備國產化率逾70%,在基因編輯等領域也達到國際先進水準。
美國國務卿魯比奧擔任參議員期間,就「中國製造2025」的成績做了評估報告:十大產業中,電動車、能源與發電、造船、高鐵四大產業在全球佔領先地位;航空航太、生物科技、新材料、機械人與工具機械、半導體五大產業獲得實質進步;只有農業機械未實現原有目標。
未來10年,中國致力加快在新能源、新材料、航空、太空、低空經濟等新興產業集群的發展;推動量子科技、生物製造、氫能和核聚變能、腦機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動通訊為經濟新增長點。
美國拜登總統時期的國安顧問蘇利文推出的「小院高牆」戰略,曾引發中國發展的憂慮;如今已是「大院高牆」。但在美國的高壓下,中國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也被迫開始突破。就以機場安檢設備為例:以往大多由歐美進口,惟出口到中國的都不是最先進的,去過中國內地的都知道,在內地機場過了安檢,依舊要人工搜身,我也非常納悶,原因就在於此。如今中國正全面研發和生產自己的機場安檢設備,希望不久就可解決這一瓶頸。
當然,進口設備昂貴也是阻礙更新換代的原因。相反,中國新科技產品不僅可實現技術創新,而且價格低。以掃地機械人為例,總部在北京的「石頭科技」的掃地機,已是全球市場的高端領導者,在美國市場有25%佔有率。另外,總部在江蘇的「科沃斯機器人」是行業巨頭:全球每賣出5台掃地機械人,就有1台是科沃斯。這兩家公司已是全球市場的絕對龍頭。
作者是香港城市大學全球化與商業教授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23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電郵至[email protected],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劉寧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