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港聞

醫護攜手社工改寫漸凍人生 跨界別規劃病情 助如常社區生活

發佈於

【明報專訊】屯門醫院與香港復康會今年1月起為新界西聯網漸凍人症患者,建立醫社綜合康復團隊,由醫護及社工團隊共同為患者診症及做病情規劃,更有醫生與病人參與藝術治療活動。項目至今服務該聯網全數24名漸凍人症患者,屯門醫院內科及老人科(康復科)顧問醫生鄒兆麟說,推出項目後看到病人生活改變,可如常參與跳舞、乘快艇等活動,盼病人盡量留於社區生活。

俗稱「漸凍人症」的運動神經元疾病,確診者大多1至3年內死亡,且很難斷症。屯院今年1月推出「暖暖同行醫社綜合康復團隊」,於以往發展的跨專業團隊治療上,再加入香港復康會社工並組成團隊,一同以個案管理模式收症、家訪,以及為漸凍人症患者做病情規劃。除了為病人治療外,亦提供身心靈及經濟支援等全面照顧方案。

同參與藝術治療 破醫患界限

以呼吸機維生的漸凍人症患者施誌威(Stanley)說,現時一早上可以同時接受4至5名醫生診症,更與其主診醫生鄒兆麟參與唱歌等藝術治療活動,打破醫患之間的界限。他說發病後家中發生很大變化,不開心的事很多,但現已「睇得好開」,「順其自然囉,舒服死都係咁死、辛苦死都係咁死,每一個人都要經歷」。

香港復康會參與服務的社工由以往2人陸續增至5人。香港復康會高級經理(復康)張冠庭說,以往病人轉介至社福團隊出現時間落差,令介入病情時機延遲。新服務模式下,當患者僅為懷疑個案,或在一開始接受康復治療的階段,團隊已可部署提供社會支援。

盼減入院 預先計劃治療

據屯院統計,漸凍人症患者平均住院日數由早年56天,降至過去3年的31天。加入醫社協作下,有從事保險患者可透過電腦完成工作。鄒兆麟說,病人入院後易因細菌感染致病情惡化甚至離世,團隊希望盡量令病人減少入院,包括預先鋪排所有治療計劃,病人可選擇進食及吞嚥困難前,預先開人工造口及插胃喉,「雖然手腳唔郁得,但可有足夠營養減少感染」。

過去半年社工參與下,鄒兆麟看到患者有很大轉變,舉例Stanley仍可跳舞、乘快艇甚至坐高鐵旅行,「病人話畀我聽嘅係,佢諗緊嘅嘢再唔係可以活幾耐,而係佢今日仲喺到,佢可以盡興……(病人)再唔係走得舒服,而係點活得精彩,大家做人都係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