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即時港聞

2025大灣區行業發展指數 香港金融、貿易及物流、文體旅續位居榜首 (14:14)

發佈於

團結香港基金聯同大新銀行今日(21日)發布2025年大灣區行業發展指數,香港於「金融服務」、「貿易及物流」及「文化體育及旅遊」續位居榜首。基金會表示,有鑑於AI 發展迅速,及愈來愈多大灣區企業趨向海外發展,今年調查新增AI及企業出海兩個主題,以為政府提供針對性建議。

大灣區整體行業按年增長率升至7.1% 香港三個行業指數位居榜首

團結香港基金追蹤大灣區內11個城市在6個重點行業的發展表現,包括「金融服務」、「創新及科技」、「貿易及物流」、「製造」、「建造及房地產」、以及「文化體育及旅遊」,分析逾120個指標和超過1300個數據點,訪問逾3400間大灣區企業。調查發現大灣區綜合6個重點行業按年增長率升至7.1%,「創新及科技」升14.8%,製造業升8.1%,「文化體育及旅遊」升7.2%,「金融服務」和「貿易及物流」則分別升5.4%和5.2%。「建造及房地產」則下跌0.4%,比起去年的2.9%跌幅,跌勢有所放緩。

報告指出,香港今年上半年共有42隻新股上市,集資額列全球首位。年內股票市場交投亦活躍,上半年平均每日成交額達2400億港元,創歷史新高,故香港金融服務業按年增長6.2%,得分85.6,位列大灣區之首。

貿易及物流業方面,報告解釋香港空運進出口額的升幅足以彌補近十年的海運跌幅,最新數據亦顯示進出口額達9.5萬億元,創2021年以來的新高,香港貿易及物流業指數因此按年增長6.9%,得分82.5位居榜首。

報告特別提到,今年3月啟用的啟德體育園截至9月中旬已舉辦逾30場大型活動,文化體育及旅遊業在「經濟貢獻」方面亦按年增長13%,連續兩年居首,因此香港在「文體旅」指數方面,香港取得79.3分再次居首。

報告指出,香港於建造及房地產業指數上升一位,位居大灣區第二,基金會解釋行業雖錄得負增長,但受惠於一系列「撤辣」措施,一手私人住宅成交量有所回升。香港在製造業方面則五甲不入。

貿易及物流業因關稅戰信心不足

信心指數顯示,6大行業今年現狀值和明年未來值分別為55.5和57.3,兩者較去年均上升約5點,並高於50分界線,基金會指其反映企業普遍對當前行業發展持積極態度,續稱創科業受AI技術突破和國家政策影響下,展現的情緒最為樂觀,惟貿易及物流業的取態因關稅戰最為保守。

基金會建議港府在北都用地發展智能微工廠產業 以助大灣區企業出海

報告指出,94.5%的受訪大灣區企業及91.8%的受訪香港企業在業務中有以AI降低成本及增加效率,和創造新的收入來源,惟不同行業在AI應用上均面對人才短缺、數據安全隱憂及缺乏合適AI服務的挑戰。

基金會因此建議香港大專院校將AI納入通識或必修課程,確保學生具備基本的AI素養,亦可透過校企協作讓學生更早接觸業界最新技術和工作流程,以提升其實戰能力。基金會又建議企業評估將數據儲存在雲端或內部伺服器的風險及為AI應用制定內部指引,政府亦需支持有需要的行業建立公共服務性質的AI平台。

另外,逾半受訪內地大灣區企業在報告中表示有意出海發展,尤其是創技、貿易及物流和製造業的企業,受訪企業首選「潛力龐大的新興市場」,所選的出海目的地包括東南亞(34.8%)和中東(16.6%),較傳統歐美市場(各約12-13%)高。

基金會因此認為香港需利用自身優勢,建立完整的「出海價值鏈」,以為出海企業提供端到端服務,包括匯聚市場研究公司和多間國際認可的檢測機構,以提供市場研究和定位、產品開發和國際認證服務。基金會又建議香港可為高科技產品提供沙盒測試場景甚至滿足小批量生產需求,亦表示港府可改善現有駐外辦事處網絡的政策,以及在北部都會區內劃出用地發展智能微工廠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