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歐陽五:「十五五」時期中國之緊要事

【明報文章】這幾天北京正在舉行一項政治大事——中共二十屆四中全會,謀劃中國下一個5年發展的「十五五」規劃(2026至2030年)將在此次黨代會上審議。
「十五五」是中國現代化建設實現「兩步走」中第一步(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的決定性築基期,亦處於國際國內壓力多元疊加的動盪變革期。筆者以為,從歷史邏輯和現實邏輯來看,此間中國唯有全面推動高質量發展,尤其是抓住「人工智能+」、綠色技術等引領的科技產業變革這一主軸,促使中國技術、產業、規則整體在全球價值鏈裏爬升至中高端,才能夠穿越現階段「歷史三峽」,穩步推進中華民族復興進程。
每5年規劃一次社會經濟發展路線圖,是中共治國理政方式之一。14個「五年規劃」實施以來的70餘年間,中國創造了令西方驚奇的經濟跨越式發展和社會穩定有序兩大奇蹟。中國善於根據發展的主要矛盾量身定製中長期規劃的方法論,也被西方發達國家視為參照。
回顧歷史,「一五」計劃(1953至1957年)取得新中國首輛汽車下線等100多項工業成就;「三五」計劃(1966至1970年)造出「兩彈一星」;「十三五」規劃(2016至2020年)確立創新驅動發展,高鐵、北斗、國產大飛機等「國之重器」凌空出世;「十四五」規劃(2021至2025年)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戰略支撐,新能源、晶片等「卡脖子」難題得到紓解。
科創「靈魂」料將續挑大樑
一個個「五年規劃」,在中國發展諸多關鍵節點,發揮了集國家之力、合理配置資源的引領作用;以重大工程、重大創新為代表的「硬核實力」,一直是中國發展的「頂樑柱」,尤其是中國從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型,並面臨國際地緣政治博弈加劇的10多年,科技創新更被置於首席地位,堪稱中國發展的「靈魂」。
筆者預判,以中國政策的連續性,及科技成果從「0到1」、「1到N」的長周期性,科創「靈魂」將繼續在「十五五」規劃中挑大樑。
眾所周知,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製造業是國民經濟根基,兩者交融催生「洪荒之力」。從全球視域看,工業化革命奠定英國「日不落帝國」地位,電氣化革命強化美國「超級大國」實力,信息化浪潮助推經濟全球化、老牌國家與新興國家百舸爭流。當歷史的時針撥到數字技術、人工智能(AI)加速疊代的今天,以製造業數字化、智能化為代表的科技產業變革,成為大國競爭的制勝奇點。科技成果轉化速度、商業化應用速度、形成產業集群速度、向全球輸出技術標準速度等綜合生態,決定着一個國家在全球競爭裏的話語權。中國在晶片等領域吃過虧,於新能源鋰電池等領域嘗過甜,前者被動承壓,後者主動「卡位」,在在證明當今全球高科技產業競爭的關鍵開關所在。
構建新發展模式 迫在眉睫
與此同時,中國經濟動能之變,愈發迫切。過去依賴的房地產引擎式微;在全國範圍廣泛構建以科技創新和先進製造為主導的新發展模式,迫在眉睫。傳統外貿出口承壓,愈來愈多中國工廠需從「規模化、低成本競爭」轉向「柔性化、定制化生產」。總規模連續15年保持全球第一的中國製造業,效率較低、品牌較弱等「大而不強」的軟肋仍在,需要盡快從全球低階價值鏈裏解放出來。隨着中國2030年碳達峰時間點臨近,綠色脫碳、數字化對生產環節的改造,容不得延宕。
事實上,從低調的「中國製造2025」到這幾年流行的「新質生產力」,中國於科技創新與先進製造業方面,已深入佈局、多點開花,主要表現為打造一批新興支柱產業,及以先進技術推動傳統製造業升級。
這幾年,低空經濟、商業航天、氫能產業、人形機械人、自動駕駛技術、大模型研發應用等亮點頻出,國產晶片奮起直追,令英偉達行政總裁黃仁勳感歎技術鴻溝僅差「幾納秒」,提振中國人創新自信。而未來幾年,需要重點解決科技創新如何與產業創新加速融合、如何高效打造創新生態圈,快速形成商業閉環,盡快從政策扶持導向,轉入市場機制導向。
且看如何跑通製造業智能化
頭部傳統企業的數字化、智能化升級,走在前列,例如「北斗+AI+無人卡車」推動傳統大型港口智能化、中字頭能源企業於生產環節加大氫能使用比例。但中國各行各業供應鏈上龐大的中小企業,卻還面對轉型慢的老問題。最近,國務院總理李強召開的經濟形勢專家和企業家座談會上,致力於用數據和AI驅動傳統製造的「黑湖科技」掌門人在列,其產品服務於蜜雪冰城、特斯拉等企業生產,更以定制化生產管理系統,賦能數萬家中小企業。輿論按圖索驥,發現了隱藏在上海長寧的工業互聯網創新生態圈——在那裏,多個創新聯合體協作進化,啃下工業軟件、智能駕駛等一個個技術應用難題。中國製造業門類多、環節多,未來在垂直細分領域深耕,發揮「AI+」的融合優勢,實現乘數效應,是方向也是希望。
中國於「十五五」時期能否闖關成功、晉身全球價值鏈高階,且看如何全面跑通製造業智能化路線。
作者是時事評論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歐陽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