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
大學擴充 一年多斥50億掃商用物業 總樓面涉50萬呎 萊坊料兩年內最少再買10萬呎

【明報專訊】本港近年不斷擴展教育產業,包括增加非本地大學生比例,而市場除對學生宿舍需求大升外,作教學等用途之商用樓面需求亦有所增加,各大學積極在市場上吸納商用樓面。本報統計,單計主要大學自2015年至2025年10年間,已斥近70億元入市(見表1),涉約63萬方呎樓面,其中去年6月至今年7月的一年多已錄至少5宗,佔10年內大學入市個案的一半,總額超過50億元,總樓面亦涉逾50萬方呎,分別佔過去10年的73%及79%。業界認為,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到再增加非本地大學生比例,甚至擴展至直資中小學,估計市場對有關商用樓面的需求只會有增無減,單計目前仍積極尋覓物業之大學,在未來一至兩年內至少有約10萬方呎的需求,對低迷的商業物業市場有正面支持作用。
明報記者
值得留意的是,過去不足兩年間大學入市個案中,不乏低價承接銀主盤個案,如去年共斥36.5億元連掃兩物業的都會大學,除入市金額成為過去10年一眾院校之冠外,去年以26.5億元購入的紅磡甲級商廈祥祺中心全幢,正是原由深圳祥祺集團主席陳紅天或相關人士持有,其後更淪為銀主盤。資料顯示,祥祺集團或相關人士早於2016年以45億元向會德豐購入紅磡紅鸞道18號One HarbourGate東座,物業及後命名為祥祺中心,去年獲都會大學以26.5億元購入,以樓面約27.9萬方呎計,呎價只約9498元,並較陳紅天當年購入價低18.5億元或約41%。此外,原由舖王鄧成波家族持有的屯門菁雋商業基座T-PLUS及停車場,去年亦由銀主以近1.2億元售予嶺南大學,較2022年放售時市值3.88億元大跌2.68億元或近七成,以物業總樓面約39,228方呎計,呎價只約3059元。
萊坊:樓價回落吸引大學入市
萊坊大中華區投資部主管胡孝直認為,本港碩士或專科課程,在國際上認受性高,很多內地生均有興趣來港報讀,並藉此留港工作。他又稱,教育產業是一門生意,故教育機構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大學、研究院亦有擴展需要,不過現時學校擴展空間不多,若要待政府批地、再興建物業擴充,速度遠遠追不上大學的擴展速度,故他們需要在市場上物色現有物業,不論承租或購置。他又表示,現時商用物業價格亦較高位大幅回落,更指「旺市時大學出價根本不夠其他人爭」,而現時部分銀主盤價格變得相宜,亦吸引大學入市。
胡孝直補充,雖然大學對商業樓面需求增加,但亦不是所有物業均合適,他們一般要求鄰近主校,或鄰近港鐵站;在物業規格上,則要求較大樓面,大部分均要求樓面至少要有1萬方呎以上,甚至達2萬方呎,主要是方便設計教室之用。他又舉例,以今年6月科技大學3.544億元購入的金鐘統一中心4樓全層為例,雖然樓齡較高,但由於位處港鐵金鐘站,加上全層達31,410方呎,故即使遠離科大校舍,該校亦會選擇有關物業。
非本地生擬擴至中小學 補習班有擴張空間
對於政府再增非本地生比例,胡孝直稱,在相關政策下,大學未來數年對商用樓面的需求「只會多唔會少」。據他了解,目前市場上至少仍有3間大學在市場上物色合適項目作擴展,以每間大學需求約兩三萬方呎樓面計,估計一兩年內至少仍有約10萬方呎的需求。他認為,這對整體商業物業市場一定是好事,因現時市場需求少,有機構對物業有需求是最重要。另被問及政府亦擬把非本地生擴展至直資中小學,他認為,教育產業是由上而下,雖然中學未如大學般會在市場上物色商業樓面作擴展,但一些補習學校、興趣班,都有擴張空間,故仍會有相應需求。
[教育產業激活樓市 系列之二]
日報新聞-相關報道:
教育相關機構不足一年近7億掃5商用物業 (2025-10-21)
八大院校盈餘破百億 非本地生學費兩連漲 (2025-10-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