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教育

中大航科獲資助1900萬 擬明年再射衛星監測碳排

發佈於

【明報專訊】中大繼去年發射首顆參與研發的衛星後,擬明年再發射一顆。6個由本港院校學者統籌的航天科技項目,合共獲政府資助逾1億元,其中中大地理學家關美寶率領的項目獲近1900萬元。該團隊稱,明年擬發送的衛星可長期使用,並依託星載人工智能(AI)模組和中大衛星接收站,用途包括監測大灣區以至全球的溫室氣體。團隊亦透露,中大擬在後年設立香港衛星數據中心,開展溫室氣體、滑坡形變監測與土地利用變化的試點研究。

後年擬設數據中心 內地學者參與

中大項目「集成碳衛星遙感與建模的高精度溫室氣體監測與源識別系統研究」獲創新及科技支援計劃特別徵集(航天科技)撥款1899萬元。統籌人、中大太空與地球信息科學研究所所長關美寶說,監測高精度(high accuracy)溫室氣體旨在準確評估其濃度、變化趨勢,可應對氣候變化,舉例可利用客觀數據評估減排政策,如普及電動車的成效等。她指現時各國極少「真正」監測碳排放,現有數據依賴人們主動申報,主觀性強、透明度低。

學者:港可作數據共享樞紐

關美寶提到,中大參與研發、去年發送的「香港青年科創號」衛星已進入太空軌道,校方計劃明年將再有一顆衛星升空、後年建立衛星數據中心,屆時會有內地學者加入,共同開發碳排放監測系統,實現碳數據共享。她強調內地航天數據與國際共享時,面臨法律和規則壁壘,「(數據)兩三個月都出不去」,而香港開放與國際接軌,可擔當碳數據共享樞紐。

關美寶預料目前項目2028年1月踏入尾聲,屆時能將「碳熱點」(即碳排放量最高的環節或活動)區域識別碳排放時間,由原本數小時或數天縮短至秒或分鐘;而溫室氣體排放數據集「解析度」從10公里細緻提升至2公里,溫室氣體柱濃度估算精度等都將提升。

關美寶續稱,雖然項目本身聚焦碳排放,但數據中心亦與政府合作,將兼顧滑坡監測、土地覆蓋變化監測試點研究;以及可展開山泥傾瀉等毫米級形變監測,可達90%精準度,灣區數據獲取周期從兩至三周,縮短至少於3日。

建綠色產業鏈 收益可達百億

被問及項目的經濟效益,關指出,目前全球「碳定價」(即碳稅或碳交易等應對氣候變化的措施)覆蓋率為20.8%,市場潛力大,相信今次項目技術能支持中國碳市場,並提升香港在綠色金融領域地位,未來可為交通、保險、能源等行業提供標準化的遙感碳數據,在企業申報時提供服務,從而形成完整產業鏈,估計可產生數十至百億元收益。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