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副刊

兒言自得:利益衝突

發佈於

【明報專訊】有一次,和一個醫生世侄閒談,他年少有為,是一所公立醫院部門主管。他提起部門正準備向醫管局建議購入一款特效藥,這藥有數家藥廠生產,功效相差不遠。他未婚妻在其中一家任市場經理,慫恿他採用她公司出品,問我有沒有問題。我聽了連忙向世侄指出,這是明顯的利益衝突,以他和藥廠的私人關係,他根本不應參與採購藥物的討論,也不應試圖影響其他同事取向,否則即使沒有人提出異議,道德上也說不通。

利益衝突,是指因自身利益或潛在利益,令我們所作判斷或決策的客觀、獨立或公正受影響。其中牽涉大多是經濟利益,但亦可以是其他無形利益,例如人際關係、工作表現評核,以及行事方便等。世侄問我,若能大公無私,肯定沒有利益輸送,是否可以接受。我告訴他,不一定要有真的利益輸送,只要情况令他的專業判斷可能會受到私人利益影響,便已是利益衝突,必須迴避。

交情影響判斷 難脫利益衝突之嫌

我初出道時,母乳餵哺並不流行,全港公立醫院都採用歐洲一家大型奶品商的X牌奶粉餵哺嬰兒;這些嬰兒回家後,父母大多不會轉用其他品牌,所以X牌差不多壟斷了香港嬰兒奶粉市場。上世紀70年代末,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的夏志深教授(Professor JH Hutchison)來港當港大兒科系主任,指出該奶品商為了擴展市場,罔顧許多非洲地區欠缺清潔食水,以免費奶粉及其他手段引誘哺乳母親放棄母乳,改以X牌奶粉餵哺嬰兒,導致許多嬰兒患上腸道感染,甚至死亡。該奶品商不但受世衛譴責,並被許多西方國家列入黑名單,香港醫院沒理由繼續使用其名下奶粉。夏教授負責的瑪麗醫院兒科部率先轉用其他奶粉。由於他是世界知名兼具影響力的兒科專家,德高望重,其他醫院兒科部門相繼跟從。當時該奶品商在香港經營多年,其高層以至營業代表都和醫學界熟稔,有些更是兒科和產科醫生相識多年的合作伙伴。當時我在瑪麗醫院工作,聽夏教授說許多資深醫生向他游說,希望他收回成命,別把X牌奶粉拒諸門外。現在回想起來,我肯定作說客的前輩沒有收受什麼經濟利益,但讓個人交情和情面影響專業判斷,難脫利益衝突之嫌。

「利益衝突」陷阱無處不在

醫生天職救死扶傷,所作專業決定應以病人最佳利益為依歸,但由於地位特殊,在現實生活中往往要面對各種形式的利益衝突。例如任職公家醫院的主管,欲效古人「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的美德,以為用人唯才,聘任或進升員工時「內舉不避親」,難免惹利益衝突的垢病。至於不時見報的名人權貴看病或做手術打尖插隊,外界不管病情是否需要,總以特權或利益衝突為由口誅筆伐。又例如私人執業醫生,轉介病人到化驗所或影像檢驗中心進一步檢查時,多以病人方便、收費、可靠度及合作經驗為考慮。但若病人獲悉醫生本人或至親好友是這些中心的老闆或股東,便會因「利益衝突」懷疑檢查是否有需要。

「利益衝突」陷阱,無處不在。我們當醫生的要加倍敏感,小心謹慎,免予人話柄,甚至誤墮法網。

文:霍泰輝(兒科專科醫生)

(中大榮休教授,專攻新生兒,論盡奇難雜症,月旦醫護界二三事)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