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副刊

自以為虛盲目進補 不分輕重緩急招禍

發佈於

【明報專訊】南方人常常說感覺自己身體虛弱,鼻敏感一發作,腰腿一乏力,或胃口稍差等,都認為是「虛」了,然後千方百計找補品補身。於是各種補品大賣,此舉反而影響了必要的診治,甚至出現因補而致虛,補壞了身體。

即使真的是體虛要補身,補法也有講究,有急補、緩補,又分溫補、涼補、平補;亦要依據病情輕重,峻補為大,輕補為小。補法有嚴格區分,不可任意妄為。

因腰痠無力「大補」 精蟲更少

認識一名中醫說,很多病人稱自己「腎虛」,一有腰痠、腰無力,就說是腎虛;也有身體檢查後發現精蟲少、活動力弱,更肯定自己是腎虛無疑了。於是花錢吃「大補」藥物,結果再查精蟲更少了!中醫說實際上是下焦脈絡不通所致。臨牀上陽痿、早泄患者,屬於實證者多於虛證。即使有虛者,也常常兼有實邪,如鬱熱阻結、痰濕阻絡等,治療上常用補而兼通,或通補並用,多可取效。

14歲未初潮 持續服「上品」致大虛

我的老師又說過一個「因補而致虛」的病例。患者是一名14歲漁家女童,同齡女孩已多見月經,而該女體瘦又未初潮,家屬求醫。醫者以氣血兩虛論治,於是歸地芪參,甚至鹿茸海馬之類等「上品」持續服用,累至16、17歲,不僅初潮未見,身體反羸瘦日甚。老師診治時病者已見潮熱盜汗食少,腹大拒按而痛,大便難行,舌赤苔厚,脈細數無力,常臥牀不起等。老師說此是「因大補而大虛」的典型病例。患者本是因血脈瘀塞未見初潮,本應行氣活血通脈,卻誤用大補之法,愈補愈塞,氣難通,血難下,久之鬱熱日甚,傷氣奪液,陰血耗竭故見虛實並見重證。治當急下破瘀,以救陰血,宜選大黃蟅蟲丸之方治療。果然,未盡十劑,熱漸退,盜汗止,腹軟便下,終見初潮。

治有法度 依病證有不同補法

這個案就是因誤診、誤補而導致的「壞證」。可見,不可濫施補法,妄用補品。東漢名醫張仲景在其名著《傷寒雜病論》中曾警告醫者「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提示一次誤治會使病期延長,再次甚至多次誤治就會危及生命。

中醫臨牀學是有嚴謹章法。如診斷上用望、聞、問、切四診,全面、系統地調查,掌握患者即時的生理病理信息。對四診獲得的疾病資料,作綜合分析和研究,使用「八綱」的法規對比和辨證,即是:陰陽、表裏、寒熱、虛實。八綱是對所有臨牀資料,做出整體、綱領判斷,從而為病證的治療奠定基礎,確立原則,選擇治療大法。如「表者汗而發之,裏者通而下之,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虛者補之,實者瀉之」。

在治療學方面,清代名醫程鐘齡在《醫學心悟》一書中,總結出臨牀治療的八種大法,即:汗、吐、下、和、溫、清、補、消。這些治法正好與八綱對應,再加上辨識臟腑氣血的病位、病性、病機等內容,從而制訂出相當規範和嚴密的具體治法,如養心血、益肺氣、降逆和胃等。這就是中醫治療學的系統和體系。任何環節均絕對不可忽視。

補法,是針對虛證而使用的,何謂虛?《素問.通評虛實論》說:「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精氣」就是指維持人體生命運動的正常機能與必需物質。「奪」指生命體受到嚴重功能損傷或物質耗損,當這種病况成為主要問題,且無表症時,其治法當補。但是,補法也是有講究,依病證之緩急而言,有急補、緩補,如獨參湯、參附湯急用;四物、四君、六味地黃等緩用。又分溫補,如桂附地黃丸;涼補,如青蒿鱉甲湯;清補,如清暑益氣湯;平補,如八珍湯、人參養榮湯等。依據病情輕重,制方有大小之別,峻補為大,如十全大補湯;輕補為小,如沙參麥門冬湯等。加上不同臟腑、經脈、氣血、骨髓……說明補法應有嚴格區分,治法也有不同選擇,不加區別一味用補,肯定是錯誤。

外感進補 「外邪」留戀

再者,補法也有禁忌,如有外感,補則使「外邪」留戀,難以使表邪外解;若兼有實性症狀,應攻補並用。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東垣曾說六淫之邪未解,「錯取於胃之合(即足三里穴)大危」,告戒我們,濫用補法,會使病變內傳,預後有嚴重危險!

文:孫外主(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訪問教授)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email protected]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