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要聞

26沿岸窪地 越堤浪威脅半數 將軍澳海濱鯉魚門研加強擋水 工程師倡每區度身訂措施

發佈於

【明報專訊】上月超強颱風「樺加沙」襲港引致24宗水浸,令公眾關注本港沿岸地區受越堤浪的威脅與日俱增。本報記者翻查土拓署2021年完成的《沿岸災害研究》,發現政府當年識別出全港26個沿岸低窪或當風住宅地區中,有半數共13個地區已被評估為有可能受越堤浪威脅,其中上月打風期間出現水浸的杏花邨、鯉魚門及將軍澳海濱長廊均榜上有名。政府已陸續對該26區做改善工程,工程師學會前會長陳健碩稱,受氣候變化及水位持續上升影響,將來出現越堤浪地點會愈來愈多,政府應按個別情况檢視不同地區風險,「度身訂做」改善措施。

明報記者 馬耀森

渠署:視最新數據增防浪能力

鯉魚門大澳擋水板研加高

渠務署回覆稱,哪些海岸位置需留意及配置哪些措施、設計標準是否足夠,一方面要考慮國際和本地氣候數據,另要因應每次颱風或極端天氣事件的最新數據和經驗,按需要不斷加強海濱和沿岸設施抵禦風浪的能力,例如於「樺加沙」襲港後,該署正評估將軍澳南海濱長廊餐廳外是否可安裝充氣式擋水設施,以及鯉魚門和大澳地區的擋水板是否需加高等。

另外,在當年未納入26個低窪區名單內的富麗敦海洋公園酒店,在「樺加沙」襲港時亦遭越堤浪冲擊造成破壞;渠務署稱,就港島南區岸邊酒店一帶,土拓署已計劃擴建香港仔避風塘並增設防波堤,將有助緩減酒店外的越堤浪,減少海水湧入風險,政府明年會向立法會申請撥款並展開工程。

16區改善工程已竣 餘2027年前完

根據《沿岸災害研究》,在識別出的26個沿岸低窪地區中,13個有可能受越堤浪威脅,當中3個於樺加沙襲港期間出現水浸,包括杏花邨、鯉魚門及將軍澳海濱長廊(見表)。該研究建議對相關地區做多層保護的改善措施,包括沿岸加建擋浪牆、在海岸較後位置加設可拆式擋水設施,以及在建築物前加設可拆卸式擋水板或沙包,其中大澳、梅窩麻布村及涌口、鯉魚門、西貢市中心及對面海等4區,會做足「三重」保護措施。

翻查工程進度資料,截至今年4月,其中16個地區的改善工程已完成,包括石澳村、海怡半島等,工程包括興建防洪牆及可拆卸式擋水板;餘下10個地點如杏花邨、大澳及鯉魚門等區,會在2027年或之前陸續完成;當局並計劃在觀塘及西灣河等地點加裝玻璃防洪牆及臨時擋水板等,總開支約3億元。

工程師學會前會長陳健碩表示,土拓署的研究雖已識別13個地區會受越堤浪威脅,但各區風險有異。他解釋,沿岸無遮擋的地點,風程較長,海浪會愈大,海浪由遠處深層區到達岸邊淺層區時,受摩擦和阻擋影響,波速會減慢並釋放能量形成破浪,海浪可達三四層樓高,足以越堤而過,冲擊岸上設施;以將軍澳海濱長廊為例,當區向南,幾乎無任何地形遮擋,海浪在數百公里外已可長驅直進;杏花邨及海怡半島亦有類似情况,認為政府應按各地點風險度身訂做改善措施。

天文台前台長林超英說,「樺加沙」襲港期間,部分地點已設防禦措施而未能阻擋海水淹浸和海浪冲擊,短期治標方案應為這些地點加強保護措施;至於將來的城市規劃,必須加入考慮氣候變化引起海水上升、令颱風風暴潮和越堤浪對沿岸地帶造成水淹和海浪直接冲擊的風險。

將軍澳臨海建重要設施 區議員促審視

西貢區議員張展鵬日前在社交媒體發文稱,氣候變化成新常態,未來將軍澳會有多項重要臨海設施建成,包括公眾填料轉運站、廢物轉運站及混凝土廠等,認為政府應重新審視這些設施的選址,避免將高風險設施置於極端天氣頻繁的臨海地區。

日報新聞-相關報道:

沙頭角3宗水浸 「樺加沙」前未列「嚴重黑點」 (2025-10-20)

「風神」今晚最近港 低窪地連續數晚或水浸 (2025-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