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副刊

讀食時光:味覺散步 街頭煎釀三寶

發佈於

【明報專訊】近日在讀有關街頭食物文化(street food culture)的資料,讀到Routledge Handbook of Street Culture。書中有幾句我很喜歡,譯出來是這樣的:「在香港、曼谷等城市,街頭食物早已成為都市地景(urban landscape)的標記;很多街頭攤販靠着他們的食物質素來建立名氣,讓世界各地的觀光客,專程到訪這些攤檔林立的街道。」「街頭食物」平凡不過,卻具有令旅人慕名而來的魅力。相比宏觀的觀光故事,我的街頭,又是怎樣的呢。香港的流動小販,似是一頁漸漸遠去的風景;可是,這不是煽情地用「懷舊記憶」,就能輕輕帶過的人文面貌。「街頭食物」是記憶,但也不只是記憶——它們仍在當下,仍在眼前。

街頭食物的城市景觀

依照飲食研究的說法,「街頭食物」(street food)是由商販現做或預先做好,於公眾地方售賣,再由消費者在公眾地方吃掉的食物商品。這種定義不一定能貼合所有城市的飲食地景;好像香港小販檔幾近絕迹,但我們仍會在公眾地方吃掉剛買的食物。街頭熱賣的兩餸飯堪稱省錢恩物,但不算是街頭食物;除非買的人站在街上或坐在臨時桌椅上,捧着飯盒吃起來。「現做」不必拘泥,「現吃」方為關鍵。

雪糕、雞蛋仔、菜肉包和魚肉燒賣;香港有很多跟紐約熱狗一樣,方便邊走邊吃的東西。談論街頭食物,原本離不開基層群體。我們不會否認,街頭食物一直以基層群體為目標顧客;但在香港街頭,某人想不想吃雞蛋仔,跟他有多少工資,並不一定有關。

邊走邊吃、「隨街食」,好像是城市人的天性。城市人總是對街頭食物又愛又恨,因街頭食物既是營造城市魅力的飲食風味,也是有損城市形象的雜亂商品。這些食物滲入城市日常,卻易於破壞日常秩序:買了兩串咖喱魚蛋,登上巴士,吃或不吃?還有半杯珍珠奶茶尚未喝下,可以帶進時裝店嗎?有些人覺得,「隨街食」不夠衛生和體面。我們一旦站在街頭食店前,就注定要在味道與骯髒之間搖擺不定。

掃街:味覺城市散步

還有一種與街頭食物有關的飲食行為,叫「掃街」。「掃街」即特意走去一條充滿街頭食物的街道,不止吃那裏的其中一款食物,而是吃許多不同的食物,並且在那街道吃光。

我愛「掃街」。「掃街」讓我們的個人味覺和身體經驗(bodily experience),與整個街道的時間和空間,緊密地連在一起。「掃街」也是以味覺為本的城市散步,我覺得這種散步方式分外有意思:散步者不止是個觀看者、漫遊者,同時也在步行之上,進一步展示了以「飲食」來建構的地方感(sense of place)。站在街頭,把來自街頭的食物吃掉,我也就是街頭的一部分了。

我們去小食店林立的街道,還可常常看見店家即席製作和包裝食物。他們每日守在街頭,不斷向途人展示重複的烹飪動作。這些處理食物的大小動靜,切豬腸粉、串魚蛋,都可說是街頭飲食的空間韻律(spatial rhythm)。買一份雞蛋仔的價錢,原來已包括了店家流暢地倒蛋漿、翻轉模具的演出。

煎釀三寶的省錢路線圖

「煎釀三寶」是我最喜歡的街頭食物;香港慣用「釀」,實指「鑲」,即鑲肉餡。生菜魚肉、碗仔翅、豬腸粉和魚蛋燒賣我都喜歡;但煎釀三寶用上不同的新鮮食材,感覺最豪華。豪華歸豪華,它還是離不開大件抵食的街頭風格:肉餡是混了粉類、調味料的魚肉漿,薄薄抹在茄子、豆腐、青椒、尖椒和紅腸上。

早前跟朋友聊到客家煎釀豆腐尖椒、煎釀三寶的分別。我覺得這固然是味覺的問題,如客家豆腐用豬肉,街邊三寶用魚肉;但這也是空間和時間的問題:當我們把做法相同的食物,安放在不同的情景或情境,它們就會變成完全不同的味道。情景,就是where、when和how,即吃東西的時間、地點和方式;情境卻是who和whom,即誰要煮東西、誰要吃東西。中午去飲茶,會坐在酒樓吃澆上豆豉汁的煎釀豆腐;晚上收工肚餓,就站在街邊吃澆上甜豉油的煎釀三寶。

旅人觀看城市地景的時候,街頭食物是「情景」;城市消費者光顧小食店時,街頭食物則是「情境」——這是我在此刻,想要在這裏吃的東西。我還是學生的時候,很期待去旺角信和中心買日本專輯、漫畫和精品。一去就會「大出血」,每年只能去幾次。當日身上的零用錢,要留在信和中心花,通常不會找餐廳吃午飯,會用街頭食物簡單打發。

踏出車站,取道花園街或弼街,經彌敦道步行至信和中心。10多分鐘的腳程,沿途會遇到不少賣煎釀三寶的小食店。從前是10元4件?10元3件?早已忘掉。買好,吃好,把嘴上的油抹好,走進信和中心,剛剛好。

漫畫《Over the Rainbow》男主人公阿闊的就業志願,正是賣煎釀三寶。他會叫這工作崗位做「煎釀三寶員」。感謝每位曾為我抹魚肉、炸青椒的煎釀三寶員。

煎釀三寶。食譜

【材料】(12件)

‧鯪魚肉(無調味)……約300克

‧硬豆腐……約250克

‧茄子……約100克

‧青椒……1個

‧粟粉、白開水……適量

‧食油、甜豉油……適量

【鯪魚肉調味。材料】

‧糖、鹽……適量

‧粟粉、白胡椒……適量

‧麻油……適量

【做法】

1.鯪魚肉調味,然後加入粟粉、白開水拌至容易塗抹的稠度;再用力攪拌至魚肉具彈性

2.豆腐抹乾水分,對角切開,成三角形

3.茄子洗淨,橫切成圓形厚片

4.青椒洗淨,去芯,縱切成長形薄片

5.在豆腐、茄子、青椒切面上沾粟粉,再抹上鯪魚肉

6.在釀好的鯪魚肉外面,沾上小量粟粉

7.燒熱食油,豆腐、茄子、青椒以魚肉一面下鍋,半煎炸至金黃、魚肉熟透

8.起鍋後去除多餘油分,沾甜豉油食用

作者簡介: 香港恒生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終日流連中外飲食書寫,追憶文字食光。著有《食字餐桌》、《小食部》等。臉書專頁:食字餐桌。

文、圖˙ 鄒芷茵

{ 美術 } 張欲琪

{ 編輯 } 王翠麗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