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家明雜感:戴安姬頓看過來

【明報專訊】《教父》貴為經典中的經典,結局的設計應記一功。一部蕩氣迴腸的家族史詩,最後竟然聚焦在戴安姬頓(Diane Keaton)的凝視之上。
很多人耳熟能詳了。馬龍白蘭度演的老教父維多離世,幼子米高(阿爾柏仙奴)繼承黑手黨家族的領導地位。米高逐一剷除對家族不利的敵人,包括出賣家人的妹夫卡洛。妹妹康妮得知親夫被兄長殺害,悲憤的來找他算帳。崩潰的康妮被米高的親信拉走,書房內餘下米高與他的妻子姬(全名Kay Adams,戴安姬頓飾演)。姬被康妮剛剛的指控驚呆了,完全不敢置信,她含着淚低聲問米高:這是事實麼?
米高答非所問,着姬別管他的生意。姬再追問,米高惱羞成怒。當他回復平靜,說今次破例讓她過問。姬試探式的再問:是事實麼?米高遲疑了片刻,答「不是」。我們知道米高撒謊,姬卻放下心頭大石。她與丈夫緊緊擁抱,提議喝杯酒平復一下心情。她剛步出書房,不經意回看房內,丈夫的親信走到他跟前,尊稱他「閣下」、對他行吻手禮。門被緩緩關上了,電影就此打住,最後畫面只見姬的半身像,她看着鏡頭(我們),一張茫然的臉。
姬本是大家閨秀,一頭鬈金髮、穿戴講究。二戰後結識了米高,與他結婚生子。米高初出場時乃戰爭英雄,家中他排行最小,沒參與家族的勾當。只恨命運弄人,時間證明,米高的沉着與膽識,才是家族接班的完美之選。《教父》三小時首尾呼應,片初妹妹康妮結婚,大宅擠滿了賓客,維多於書房接見朝貢者。片末,米高即位,康妮成了寡婦。同樣的書房,姬回頭來凝視米高,心想:這個枕邊人怎的突然陌生了?書房的內與外,她不屬裏頭的那個世界。
姬的視點 有力烘托
《教父》小說不是如此收結的,編導哥普拉的改編極好,善用了電影關鍵的影像元素。凝視的對比也妙,《教父》的黑手黨世界很男人、父權,甚至邪惡,但影片最後,卻只保留一個小姑娘的局外人目光。姬的視點,成為《教父》側寫黑道家族最有力的烘托,片初她首度出場時已展示一次了。康妮的婚宴現場,姬發現竟然連大歌星尊尼都來作客,驚喜萬分。然而當米高把尊尼與父親的往事道來,姬旋即目定口呆。米高語重心長的安撫她:我不是我的家人。
戴安姬頓生於1946年,《教父》1972年公映時,她芳齡廿六。《教父》為派拉蒙公司當年重頭作,不多不少亦是姬頓正式擔正的影片。之前,她只演過兩齣不起眼的戲,戲分極少的。哥普拉為何看中戴安姬頓?未知從前的文獻有沒談及。2023年,大概承着《教父》五十周年紀念前後的機會,姬頓在IG問哥普拉,當年為何看找我演姬?哥普拉隔空回應:雖然你演的是個傳統妻子,但你身上還有些更深層、好笑、有趣的東西(而我是對的)。
《教父》的確令戴安姬頓影壇一舉成名,年輕的哥普拉慧眼獨到,姬頓不獨漂亮、五官細緻,演出的可塑性也高。1970年代乃「新荷李活」的世代,戴安姬頓是此世代誕生的名伶,多番與名導合作,有極多佳作傳世。很多人愛姬頓,或許都不由她主演的正劇開始,反倒是先看到她與活地阿倫合作的一系列喜劇。姬頓好像演什麼都難不倒她,莊諧皆駕馭得綽綽有餘。正是《教父》的同一年,活地阿倫與她的《北非幻影》(Play it Again, Sam)也面世了。
活地阿倫的《北非幻影》劇本,根據自己的同名舞台劇改編,電影由Herbert Ross執導。阿倫與姬頓,各自演回舞台的角色。阿倫是個失婚、失落的小男人影評人(「影評人」作為電影的「魯蛇」從來都很管用),姬頓是他好友的妻子。他愛上她了,經常幻想自己是《北非諜影》的堪富利保加,對面的有夫之婦是英格烈褒曼。戴安姬頓出道時先演舞台劇的,她演《毛髮》不願在台上脫衣而「揚名」;她去競逐《北非幻影》舞台的選角又不被看好,因為她比男主角活地阿倫足足高出一截。
但用不着旁人說三道四,活地阿倫與戴安姬頓此後成了絕配的一對。他們相戀過好幾年,姬頓是阿倫這段時期的創作繆思,先後合作過《傻瓜大鬧科學城》(Sleeper)及《愛與死》等片,以科幻及歷史包裝炮製喜劇處境,謊誕抵死得很。然後是1970年代中後的三齣名作:1977年的《安妮荷爾》、1978年的《內心世界》(Interiors)及1979年的《曼克頓》。
《安妮荷爾》大概寫照
戴安姬頓,根本就與角色「安妮荷爾」畫上等號。上網查維基資料,會發現姬頓的真名正是「戴安姬頓荷爾」,入行時為免與另一演員名字重複,才把姓氏刪去。《安妮荷爾》太有趣了,活地阿倫把成長、戀愛、嫉妒、性愛、毒品、猶太身分、紐約人……的黑色幽默共冶一爐,拍來自由奔放,極盡知識分子、小男人自嘲之能事。他演的Alvy與安妮荷爾的離離合合,大概也有不少阿倫與姬頓的真實寫照。安妮的形象醒目,片中一個打領帶的中性造型,因影片大賣而帶動時裝潮流。
《安妮》有多麼可愛的一對活寶:Alvy嘮嘮叨叨、一副憤世嫉俗姿態,安妮荷爾雖有點古怪、傻勁,卻善良又充滿能量。姬頓把角色演得異常自然及討好,安妮尷尬時有句口頭禪La-dee-da。她初與Alvy在一起時,常因兩人知性的差距而失落,慢慢才重拾自信。姬頓多才多藝,舞台劇時期想必已慣了又演又唱又跳,《安妮》內兩段高歌應該都由她親自上陣。這也扣連後來的劇情推展,保羅西蒙演的音樂人,撬了Alvy的牆腳,把安妮帶到加州去。
《安妮荷爾》你最喜歡哪個段落呢?第一我會選片初Alvy約安妮看電影,她遲到了他發老脾的一場。忍俊不禁,但同時也叫我這個戲迷自慚形穢……
另一段,則是Alvy與安妮在海邊小屋的廚房「倒瀉籮龍蝦」一場。手搖攝影長鏡頭一起呵成,廚房一地都是活生生的龍蝦,Alvy怕得要死,安妮則笑逐顏開。她一邊叫他檢起龍蝦放回大煲裏,另一邊還拿着相機叫他擺甫士拍照。「煮龍蝦」成為戀人一段的溫馨回憶,當Alvy認識了新的女朋友後,同一處境的不同結果,也變成男女關係的鮮明對比。
《安妮荷爾》一年後的《內心世界》反倒是沉重的,活地阿倫當時少有的只編導不演,從題材到風格,明顯都向偶像英瑪褒曼致敬。全片沒有半點配樂,年老已分居的夫妻與他們的三個女兒,窗明几淨的中產家居內,家庭成員各有不同的隱衷。姬頓演寫詩的大姊,思如潮湧,她的小說家丈夫有點自愧不如。姬頓憑《內心》證明她的才華不限於喜劇,說不定因為它才有幾年後阿倫柏加的《射月》(1981),拍另一個失衡的家庭。姬頓與阿拔芬尼演一對老夫老妻,有不少掏心捶胸的爭吵戲。
《內心世界》一年後的《曼克頓》又是另一經典。活地阿倫開宗明義的「紐約故事」,他再演一個失婚的中年寫作人Isaac,搭上17歲由海明威孫女演的高中生(!)。Isaac有個大學教授好友,教授的情婦叫Mary,由姬頓飾演。Mary初登場,黑套裝、黑超十分有形有款,奄尖聲悶的Isaac卻嫌她扮晒知識分子。惟再次證明,恨與愛乃一體兩面,Isaac不認不認,最後仍得承認自己喜歡Mary。姬頓與阿倫極有默契,紐約的街道好逛,看他們踱步聊天的長鏡頭,率性自在,哪像演戲?
《安妮荷爾》、《內心世界》及《曼克頓》,是活地阿倫與攝影指導Gordon Willis連續合作的戲,三者風格完全各異。《曼克頓》更是阿倫首齣黑白闊銀幕電影。Isaac與Mary初次發現彼此原來很契合,他們來到岸邊,並排坐在大橋下長椅的朦朧剪影,那圖案早已變成永恆。這兩天再看一次《曼克頓》,好奇一問:Isaac及Mary後來在天象館約會的一段戲,是不是也間接的影響到《一一》或《星聲夢裏人》(La La Land)類似的場面呢?
而戴安姬頓,可會就是新荷李活攝影大師Gordon Willis合作最多的女演員?起碼,兩人加起來也是最多代表作的。由《教父》系列到活地阿倫的幾齣名作,Willis影像上作不同試練,姬頓的演出則各有各精彩。不能不提,她與Willis都貫穿《教父》三部曲,由1972拍到1990年。姬頓本人,由年方廿六演到四十四歲。《教父第三集》一直蒙受不少批評,老實說真冤枉,細看其實也堪稱經典的。
《教父三》的米高與姬活到耳順之年了(角色設定比演員本人更老),他們已離婚,一對子女已成年。因緣際會,兩人有機會敘舊,米高與她一起回到西西里祖家,尋找父親維多當年的足印。當《教父》充滿鄉愁的主題音樂再次響起,而眼前的風雲人物已垂垂老矣時,看着實在感慨。故事儘是虛構的,演員臉上的歲月痕迹,卻如假包換有紀實味道。
戴安姬頓除了以上名作,同時代還演出過不少擲地有聲的好戲。例如1981年華倫比堤自導自演的「左膠正傳」《亂世情天》(Reds),姬頓演廿世紀初一個婦解先鋒Louise Bryant,細膩得叫人五體投地。1977年的《慾海花》(Looking for Mr. Goodbar),與《安妮荷爾》同年,姬頓卻判若兩人。戲裏她叫Teresa,是名聾啞學校的教師。性解放、女性身體自主的年代,Teresa大學時曾與教授有染,打工後,閒來在酒吧結織異性尋求刺激。《慾海花》當年的話題之一,是姬頓首次裸露演出。
影片一段戲很好玩,李察基爾是個「耍耍滾」的小子,蒲酒吧發現Teresa,主動跟她搭訕。Teresa帶上一本厚厚的書在讀,該書不是別的,竟然是Mario Puzo的《教父》原着!基爾翻了翻她的書,說自己看過電影,阿爾柏仙奴真酷呢。姬頓的Teresa有防範之心,對小子的「書評」只略略點頭附和。那年頭在電影院看到此in-joke,應特別過癮吧。
星途長青 演到2024
戴安姬頓的星途非常長青,由七十年代一直演到2024年。八九十年代她演過不少喜劇,她憑爽朗形象、招牌笑容,足以獨挑大樑。1987年的《寶貝炸彈》(Baby Boom)她演紐約的事業女性,突然要繼承身故表親遺下的女嬰,營造出不少笑料。喜歡《安妮荷爾》的,一定不能錯過1993年姬頓與活地阿倫再次合作的《曼克頓神秘謀殺案》(合編的亦是《安妮》的Marshall Brickman)。2003年的《玩轉男人心》(Something’s Gotta Give),由姬頓的長年拍檔Nancy Meyers編導。姬頓老得優雅漂亮,戲裏不獨與積尼高遜談情,還吸引到小鮮肉奇洛里維斯的窮追猛打。
當然,姬頓與阿倫這對前度戀人暨電影的夢幻組合,滲雜電影與人生的虛虛實實,終究最令人念念不忘。他們總共合作過八齣作品。阿倫這些年飽受性侵的指控,姬頓選擇一直信任他。兩年前姬頓受訪曾說:「他給與我一切。」
戴安姬頓一星期前(10月11日)離世了,享年79歲。活地阿倫兩天後發表長文悼念,引言有這一句:「她的臉容與笑聲,照遍她涉足的每個角落。」
文˙家明
編輯˙秦瑞錚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