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副刊

什麼人訪問什麼人:時代的順風車

發佈於

【明報專訊】《試當真》的誕生,本身就充滿時代隱喻。2020年,香港從風風雨雨倏然停擺,城市的喧囂戛然而止,有人出走,有人困守。無數話語和思緒,被有形與無形的口罩層層籠罩。沉寂中,困於城裏的目光從高牆轉向流行文化與社區,在官方敘事之外的縫隙間摸索新的聲音,香港流行文化的順風車悄然開出。

當實體娛樂陷入停頓,當人與人的連結被迫中斷,網絡成為了情感交流的最後橋樑。游學修洋洋灑灑:「疫情是一個契機令世界重新洗牌,大家的生活節奏和習慣都起了很大變化,創作人也不例外。」他續說:「當時我的觀察就是,網絡已經成為主流,有權在娛樂事業中做得更大,甚至反攻娛樂圈。」

在這片混沌中,《試當真》以短劇、惡搞、仿紀錄片等形式迅速站穩陣腳。泰式辣醬模擬鮮血、罐頭特效製造的火焰,這些因資源有限而催生的「土炮」創意,不僅未令觀眾卻步,反而展現出一種在匱乏中創造的韌性,陪伴香港人一個又一個外賣。頻道短短一年就收獲逾50萬訂閱,並吸引一群本地創作者和年輕演員加入,內容從短劇擴展至綜藝和紀錄片。

《試當真》有一種獨特魔力,他們的創作一方面可以極度小眾,小眾到充滿只有粉絲才心領神會的「inside joke」;另一方面卻又能極度大眾,大眾到全香港都識唱「走先啦係咁先啦」。許賢與蘇豪在2021年唱作的《係咁先啦》,精準捕捉了當時的集體情緒,累積突破700萬點擊;短劇《再見豬豬》道出香港人的低潮與掙扎;去年的《跟住去邊度》則藉幾個「麻甩佬」打邊爐閒聊,勾勒出社會的茫然,更入圍台灣網絡盛事「走鐘獎」。

網絡對他們愛恨分明,在連登所引起的討論度「周圍都係」,有時甚至不遜現象級天團MIRROR。這亦正印證了過去數年,《試當真》不僅搭上流行文化的順風車,更親手緊握軚盤為後繼者開闢新徑。

5年前《試當真》的崛起是時代使然,5年後的今天,他們成為結業潮中的一員,也許也是時代中某種偶然的必然。團隊紀錄片導演梁奕豪對此有以下觀察:「《試當真》所做的,就是在這個時代裏主動尋找某種可能,並幸運地很快得到時代的回應。」他頓了頓,「如今,這段旅程已走到盡頭。也許我們都需要時間慢慢沉澱、平復,然後再主動去尋找下一個全新的試當真」。

時代不像網片,不能倒退也不能快進,團隊編劇擔當盧嘉誼(Ellen)總結:「沒有了一種笑聲,就會有其他另一種笑聲出現。」

文˙凌俊賢

…………………………

這是一個什麼世代?

去年獲金像獎最佳男配角的朱柏康,日前在「試當真白金像獎」上有感而發,說《試當真》如在一個世代中用熒光筆畫下的一筆。那麼這是一個什麼世代?

社會學教授呂大樂提出「四代香港人」,生長於戰前的是第一代,依次直推至1990年誕生的第四代,每代均有各自面對的社會環境,以及相應的價值取向。對於1990年後的世代,數年前他公開說未再嚴謹劃分第五六代。有說這一代是「被時代選中的人」,他們牙牙學語時經歷九七,然後是SARS,懂事時香港在兩次社會運動的漩渦中,被一代人告知這裏「Everything is wrong」。而「Right」的標準,是他們沒有經歷過、享受過的七八十年代所謂的「黃金年代」。

呂大樂形容,香港今天的問題,緣起當年社會集體選擇凍結香港八十年代「黃金時代」的制度,以為九七年後解凍能再有「我的快樂時代」。是無視,是不願意相信世界會變,還是自負地覺得香港能不變勝萬變,不得而知也眾說紛紜。

但可以肯定,香港流行文化同樣被凍結。29年前,陳奕迅唱出「卻怕在今晚之後/不知有誰來迫我/轉唱另一些歌」;29年後陳奕迅巡迴演唱會又唱起《時代曲》,彷彿歷史在重演。

香港文化研究學者羅永生曾指出,香港本土意識的第一波,形成於七八十年代由第二代香港人所建立的文化品味之中。他們一方面在官方「獅子山下」奮鬥敘事中生活,每晚藉《歡樂今宵》抒發民情,政治上的集體意識同時被娛樂內容迅速轉化,強調安定繁榮的核心價值。文化評論人李照興提出的「品味政權」概念,認為每一代人都會建立一套對流行文化的審美觀,直至下一個品味政權將其推翻。

然而,同樣的流行文化模型,卻在香港被反覆「倒模」數十年。

作為《試當真》團隊中少數的八十後成員,Nero對此感受尤深,認為過去多年香港影視文化的敘事框架,始終未脫離武俠文化中「邪不能勝正」的核心價值觀。「那種英雄主義與『邪不能勝正』的核心價值,在九七前一直是社會的主旋律。」這個情况在九七後有所改變。尤其在這一代,當政治意識已難以被簡單地娛樂化,「社會經歷了種種變遷,正與邪之間不能那麼界限分明。當我們都開始難以判斷的時候,整個影視文化便進入一個曖昧的時代,不再區分正邪、不再區分種族。一切都不再需要劃分,因為再也沒有人Care。」

有人批評這是一種躺平,有人定性這是一種消極,許賢認為,是這一代香港人被教育成不擅積極爭取、不慣表達自我,「上一代足球員會盯着對方龍門去進攻,但現在二三十歲的這代,卻只會盲目模仿巴塞去猜波」。

夾縫中的一代

歸根究柢,是因為「入球太難,難到令人無法想像,所以大家就轉而尋找其他樂趣,例如猜波。就像創作一樣,創作本身已是一種奢侈,我們不敢再奢望之後的成果。」巴塞傳控足球一時顯學,未幾已是逼搶反擊的世代。哥迪奧拿的足球哲學重視半空間(half-space),如注定這代人要在夾縫中生存。Nero感慨:「有一種感覺是,這一代人彷彿夾在香港文化的中間,會知道上下一代的事,但新一代的事我們永遠都追唔完。」

「白金像獎」上,艾粒為《係咁先啦》頒獎,蘇豪和許賢說聽《903》是他們的成長養分。聽收音機今日是一種曾幾何時,打開電視逐漸不是一種習慣。有次「謝票場」遊學修向廿幾歲的Stone(林子峰)解釋磁碟是怎樣一回事,才想起現在已經是雲端年代。

當一代人到了36歲,小火龍終會發現進化不成噴火龍。《試當真》的收皮令一代人惋惜,並不是因為本質是一場喪事。這一代黑白不能分,《試當真》用一筆熒光,只屬於這一代的快樂,在一片黑暗中告訴這代小火龍,依然有團火啱啱好,算是差不多有快樂,此刻至少可度過。

然後天空又再湧起密雲。

文˙胡戩

…………………………

試吓認真,認真試吓

《試當真》位於觀塘的辦公室比想像中更為狹小,其中一面牆掛着落地大白板,寫滿密密麻麻不同日期的行程與待辦事項,直到10月26日。3位創辦人共享的會議室裏,剛化好妝的蘇豪難得沒有遲到,只是靜靜蜷在沙發上「補眠」。同事的辦公桌上散落着各式擺設、模型與海報,一台電腦正導出剛剪輯完成的影片;有人如常工作,也有人低頭玩遊戲。

這種自由氣息,同樣體現在創作層面。不少幕後團隊成員向記者表示,《試當真》是他們待過最自由的創作環境。有別於傳統電視台層層審查的「Ban橋文化」,團隊堅持以創作者為本,讓天馬行空的「橋」得以實現。這種純粹的創作氛圍,對創作者而言彌足珍貴。

《試當真》開台時打着「試吓認真,認真試吓」的口號,在高度工業化的影視產業中,不斷嘗試嶄新的表達形式、拍攝技巧與演繹方法。編劇兼導演盧嘉誼(Ellen)提到 ,短劇《葵興森林》的對白,正是她與蘇豪一人一句「撞」出來,「我覺得這裏有一個很好的風氣,當創作者、導演或編劇主導那條片,提出想這樣拍的時候,其他人會幫忙一起想,助對方完成他心中想創作的東西」。

剪接師出身的梁焯霖(Casper)加入《試當真》後,即擔正綜藝節目「試玩毛」導演。一共18集的「試玩毛」從借鏡《Running Man》到二創《魷魚遊戲》,再到原創遊戲設計,人力物力和製作規模甚至超越傳統電視台。其中,《墨魚遊戲》更累積逾340萬點擊率,成為頻道以至香港網絡綜藝的里程碑。Casper直言,起初並沒有十足把握,不確定觀眾對「試玩毛」的反應,「在沒有十足把握時,仍全力以赴,認真『試吓』而非『玩吓玩吓』,就是試當真的精神」。

勇於嘗試必然伴隨風險,從「校花校草」到「NFT事件」,甚至是抄襲還是二創等爭議,屢次將他們置於輿論的風眼。在諸多質疑中,最常被「連登仔」網民狙擊的,是批評他們「避談政治」。畢竟游學修過去以網絡創作團體《學舌鳥》為人所認知,蘇豪和許賢多年前在《CapTV》,也常以短片回應時政。

《試當真》的作品雖未直接觸碰政治議題,卻始終與香港社會脈搏緊密相連。香港文化研究學者Janet Ng曾在著作中提到,部分本地YouTube頻道,如《試當真》、《小薯茄》等,能敏銳地捕捉與觀眾之間的情感連結,並持續回應這座城市的日常與集體情緒。他們的創作可能從未公開涉足政治,但內容往往蘊含比表面更深的意涵。有不願具名的《試當真》創作成員就坦言,在這個碎片化時代,以短劇形式討論政治,成本高昂,效益有限,往往只淪為同溫層的自娛自樂。

與「流量密碼」保持距離

談及創作方向,游學修表示團隊心中存有一份「創作的孤高」,因此刻意與網絡熱話、愛情主題、性感內容這類「流量密碼」保持距離。「我們已經過了那個階段,創作上不再有那種時刻需要『抽水』的念頭。」他舉例,像「紅姐來都來了」一度成為網絡熱話,整個團隊卻無人感興趣,「就算拍出來可能有50萬views,我們也不會享受這類創作」。他進一步解釋:「團隊中很多人真正想做的,是電視和電影。在電視和電影裏,『抽水』並不是常態,而網絡世界才是。」

Ellen就形容,有時創作者對自己的覺察,其實也正是對社會的洞察。許賢也有着類似想法,認為創作必須源自真正關心的事物,才能拍出引起共鳴的影片,「我們的創作記錄了當下的情緒與狀態,多年後回望,我仍能透過作品審視過去的自己。」

對於《試當真》的取材與風格,曾執導商業電影的Nero比喻,他們就像擅長烹調芫荽的餐廳,喜歡的人會非常喜歡,不喜歡的會嗤之以鼻。「我們相比正規創作多了一種奸狡。我們的內容不一定最完美,但這個容錯率反而令我們有空間去嘗試,變成了我們的幽默、我們的長處。」

文˙凌俊賢

■答•游學修

《試當真》老闆,專業演員,曾入圍金像獎及金馬獎最佳男主角

■答•許賢

《試當真》老闆,深水埗足球隊助教,希望做創作能給人「活着」的勇氣

■答•蘇致豪(蘇豪)

《試當真》老闆,聽聞是遲到慣犯

■答•梁焯霖(Casper)

「試玩毛」導演

■答•吳兆麟(Nero)

《試當真》編劇及導演,金句王,劇集《向西聞記》編導

■答•盧嘉誼(Ellen)

《試當真》編劇及導演,人稱「一姐」,筆下劇本曾入圍走鐘獎最佳戲劇獎

■答•梁奕豪(贊師父)

《試當真》導演,《公開試當真》導演,連續做過兩間公司都執笠告終

■問•凌俊賢

自由記者,書寫香港

■問•胡戩

立命館大學國際關係學碩士

■問•鄭樂恒

自由記者,研究香港流行文化、離散媒體、身分認同,走遍加拿大、英國、台灣,未知去邊度

編輯˙王翠麗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