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
7年前貿易戰 美豆農收入兩年減逾兩成

【明報專訊】特朗普上次出任美國總統時,已於2018年掀起過貿易戰,向中國價值340億美元的產品徵收25%關稅,中國隨即反擊,向美國340億美元商品加徵25%的報復性關稅,當中美國向中國輸入的大豆已曾是主角之一。有研究員回顧7年前的貿易戰,指出美國大豆價格當時自關稅後急跌約一成,全國豆農收入兩年間減逾兩成,即使嘗試開拓其他國際市場,亦未能彌補損失。
華需求急跌 美大豆價挫一成
論文平台arXiv中有署名Xinyu Li的研究員發布論文,指出2018年中國對美國實施報復性關稅後,美國大豆價格短期內下跌8%至10%。2017年至2019年間,農場季節性平均價格每蒲式耳從約9.3美元跌至8.4美元,跌近1美元,計及通脹後為逾10年來低位,主因是來自中國的需求急跌。當時美國豆農現金收入大減,全國大豆農場現金收入從2017年的403億美元下降到 2018年的356億美元,2019年再跌至312億美元,兩年間累跌22%。
拓歐盟東南亞等市場 未能彌補損失
文章指出,2018年下半年美國出口至中國的大豆比例已跌至近乎零,美國大豆出口商亦要急於為多餘大豆尋找替代買家。當時美國大豆價格下滑,豆農將大豆擴大出口至歐盟、埃及、阿根廷、東南亞等地,但仍未能彌補當中損失,2018/19銷售年度美國大豆總出口量較前3年的平均數下跌約四成或2000萬噸。
文章又提到,2019年早期,農業調查顯示美國中西部的債務比例及貸務拖欠案例上升,2018年農場破產案例更是10年來最高,當時美國國會中更有證詞指出,生產成本及債務上升、農場收入下降,皆歸因於喪失了多個出口市場。
論文作者提醒,依賴單一出口市場可以很危險,建議美國為農業設定戰略要務,包括分散出口地點,以及投資於本土需求。其次當貿易受阻,短期紓緩措施可能變得急切,例如直接向農民付款,但須盡快解決貿易紛爭,以切合市場原則。第三是國際貿易協議應保持透明及公道,這點對於穩定農場及貿易商至關重要。
[企業地球村]
日報新聞-相關報道:
美大豆業瀕陷財困 寄望與華談判 (2025-10-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