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徐英偉:用人唯才 制度為本——從投票率迷思到管治型政治人才

發佈於

【明報文章】近年,投票率常被視為衡量民主活力的指標。高投票率被解讀為民眾熱情,低投票率則被認為反映參與度不足。惟國際經驗表明,低投票率在成熟民主體制裏並不罕見,特別是在地方選舉。事實上,法律很少以投票率作為選舉合法性的標準。在高度動員或社會撕裂的情况下,投票率可能創新高,但治理成效未必隨之提升。因此,與其僅關注投票率波動,更應聚焦如何完善制度設計和參與結構、提升參與質量,讓基於充分資訊的民意能夠有效融入決策過程。

更重要的是,對投票率的迷思掩蓋了更深層問題——如何在穩健制度裏發掘、吸引並培養「管治型政治人才」。這些人才需要拒絕形式主義、具備行動力與實務能力,既熟悉管治與經濟運作,亦具備國際視野。他們應能夠深入理解國家發展方向、協助香港在國家戰略裏找到定位,並推動香港於國際舞台爭取更多機遇。

當前,香港在發掘和培養政治人才方面仍有很大潛力。政治人才應具備清晰的政治理念、敏銳判斷力,及有效的政治技巧,這些素質使他們能在公共服務裏發揮重要作用。但許多具備潛力的人才,可能因各種考量而選擇專注個人發展,未能積極投身公共服務。這並非說明人才不足,而是反映在激勵和引導專才參與公共事務方面,仍有改進空間。

激發專才從政意願 當前重點課題

本港政治環境為人才提供了廣闊舞台,惟吸引力有待提升。整體社會對政治領袖角色的需求和期待,相對有限;而公共治理機制在發掘和培養人才方面,也有進一步完善空間。如何令專才看到參與公共事務的價值,並激發其從政意願,是當前需重點解決的課題。

協調與溝通能力,是政治人才的必備素質。在多部門合作或多利益相關方的環境裏,政治人才需懂得整合資源、建立信任,並於突發事件或政策爭議中清晰、負責地溝通。此外,「管治型政治人才」需敏銳捕捉基層民眾與商界需求,及將這些需求融入政策設計中。他們應具備同理心與透明度、尊重多元聲音、主動披露政策進展,並接受公眾審視。在數碼轉型、綠色經濟、國際規則重塑等挑戰下,政治人才需提出務實且創新的解決方案,於國際規則與本地利益間找到平衡,推動政策落實與改善。

政府可主動承擔培養政治人才重任

要吸引更多專才參與政治,香港需創造一個充滿機遇的從政環境,讓有潛力之領袖感受到公共服務的價值和成就感。政府可以主動承擔起培養政治人才的重任,通過專業化培訓計劃,例如跨部門政策實踐、模擬議會辯論、公共領域的實戰鍛煉,提升參與者的政治敏感度與實務能力;同時,應加強公開對話與政策透明化,重建市民對政治領袖的信任,使更多人認識到政治人才對社會發展的重要。

香港並不缺乏具備管理能力和國際視野的專業人士,關鍵在於如何創造具吸引力的制度環境,讓他們願意將自身專業知識轉化為公共價值。政治人才不僅需協助政府運作,更應成為推動制度完善的建設力量。他們應具備獨立判斷力和務實建議能力,協助優化政策,進一步鞏固香港制度優勢,並逐步形成從私營領域到公共服務的良性循環。

投票率高低僅是表象,真正關鍵在於如何提升管治能力,並完善政治人才結構。香港需要一個支持政治領袖誕生的制度環境,吸引並培養具政治理念、判斷能力與實戰技巧的人才。同時,通過提升從政吸引力與透明度,積極吸納私營領域頂尖人才參與公共服務,展現香港制度的活力與前瞻性。

只要不斷完善機制,並激發更多人的參與意願,香港將不僅能穩步提升公共治理能力,更可以為未來注入持續的經濟與社會動能,鞏固其在國際舞台的競爭力和地位。

作者是原民政事務局長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徐英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