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麥家昇:發揮IP擴充性 提速發展知識產權貿易中心

【明報文章】在全球創新驅動的經濟格局,知識產權(IP)是企業競爭力與城市發展的核心資產。筆者將接連發表兩文,本文先從文化及創意IP的擴充性,探討如何促進區域IP貿易中心發展。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與創科樞紐,近年積極推動成為「區域知識產權貿易中心」,但政策演進雖積極,落實成效待驗證。自2022年施政報告首次提出此願景後,政府逐步推出配套措施:2024年設立「技術與創新支持中心」,同年進一步完善《版權條例》;直到今年,政府啟動「知識產權融資沙盒」,嘗試將無形資產納入金融體系。這些措施反映政策由制度建設,走向市場化交易的轉型。但香港要真正成為IP貿易樞紐,仍需面對跨境協作有限、市場深度不夠等挑戰。政策方向雖明確,惟能否形成具吸引力的交易生態圈,仍取決於制度韌性與產業實力的同步提升。
港具發展文化IP優勢
制度支援待加強
文化及創意知識產權(簡稱「CIP/文創產權」)是IP領域中,最具情感價值與市場潛力的一環,涵蓋文學、音樂、影藝等創作成果,其特性在於高度依賴創作者的獨特風格與文化背景、具情感連結,並能轉化為品牌資產與跨媒體商業模式。文化及創意IP強調敘事力與文化認同,透過授權、改編、衍生品等方式延伸價值理念。香港作為中西文化交匯之地,擁有多元的創意人才與文化土壤,具備發展文化IP的絕對優勢;然而,制度保障、版權意識與產業鏈整合上仍待加強。若能建立完善的IP交易平台與法律支援,香港有潛力成為亞洲「CIP/文創產權」交易樞紐。
在「CIP/文創產權」領域,亞洲多個地區展現比香港更成熟的制度與市場化能力,值得香港借鏡。2001年韓國成立文化產業振興院,透過該院推動影視等文化IP出口,成功打造如男團BTS、《魷魚遊戲》等知名IP。日本則憑藉「Cool Japan」政策,促進動漫、文學與遊戲跨平台開發,如《鬼滅之刃》透過動畫等形式延伸文化價值。台灣地區近年亦積極發展區塊鏈文化IP交易平台,提升授權透明度與分配利潤效率。相較之下,香港雖具備多元文化背景與創意人才,但在制度支援與產業鏈整合方面仍待加強。
創意知識產權中有具備跨媒體、跨界特性,可將之定性為「跨媒體知識產權」,它是文化及創意產業裏最具延展性與商業潛力的資產之一。其指的是一個核心創意或故事概念,能夠在多個媒介平台延伸發展,例如小說、電影、動畫、遊戲等。成功的跨媒體IP不僅能吸引多元受眾,更可透過授權與衍生品,創造穩定收入與品牌影響力。
大灣區擁融合條件
打通制度資金人才流動障礙關鍵
事實上,香港在這方面具備天然優勢——中西文化交匯、多語言創作能力、成熟的影視製作技術與金融支援體系。跨媒體IP的核心,在於內容延展性與文化共鳴,而粵港澳大灣區正好提供了語言、文化、產業鏈與市場的多重融合條件。香港在跨媒體IP發展的能力,不用置疑:玩偶「Molly」、 「Labubu」,電影《九龍城寨》等,都是由土生土長港人創作。香港擅長原創內容、品牌包裝與國際市場操作;內地則有龐大的消費人口、成熟的製作基地與強大的平台分發能力。兩者結合可形成從創作、製作、授權到商品化的完整生態。例如一個香港原創的動畫角色,可於深圳做遊戲開發、於廣州製作衍生商品、在珠海舉辦主題展覽。同時,本港法律制度與IP保障機制能為IP提供穩固的註冊和交易保障。要真正實現融合,關鍵在於打通制度、資金與人才的流動障礙。建立大灣區文化IP協作平台,促進跨境授權、聯合投資與創作交流,將成為推動區域文化經濟的強大引擎。
目前香港擅長原創內容與國際推廣;內地城市如深圳、廣州則擁有強大的製作能力與消費市場。倘能整合兩地優勢,打造一個跨境IP註冊、授權與交易平台,將能促進區域內創作者、企業與投資者協作。此平台可涵蓋智能合約授權管理、IP估值與融資配套、跨境法律支援、國際展會對接等功能,成為文化IP商品化與全球化的基礎設施,更會是推動大灣區文化經濟整合的策略支點。香港若能主導平台設計與制訂標準,將有機會落實區域知識產權貿易中心的定位。筆者下篇將探討大灣區IP協作平台的構建與運作。
作者是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成員、香港文創互動發展協會常務副會長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麥家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