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聞
選委界何君堯較沉靜 江玉歡最活躍 何稱有其他渠道、非為問而問 劉兆佳:應看質素但也需知名度

【明報專訊】改制後的首屆立法會臨近尾聲,本屆新增40席選委界議員,由39人出任。本報統計他們今屆參與議會事務紀錄,包括出席率、質詢數量、參與法案委員會數目等,其中何君堯在出席率、質詢量、議員議案均較不活躍,在「墊底」之列,他稱有其他表達渠道,且發言內容亦需具「含金量」,非「為問而問」;而最活躍的是江玉歡(見另稿)。全國港澳研究會顧問劉兆佳認為議員在議會事務活躍度可反映工作表現,但也需視乎發言質素,同時在社會上不能「寂寂無聞」。
按直選、功能界別及選委界劃分,在立法會大會提出最多口頭及書面質詢的界別是直選議員,20名議員平均每人出約33條質詢;功能界別最少,30名議員平均每人提出約25條;選委界則每人約27條。約四成選委界議員的質詢少於27條,其中5人少於20條質詢,以最少依次是何君堯、蘇長荣、劉智鵬、馬逢國及陳曼琪。
較少質詢蘇長荣:可經委會關注 劉智鵬:已有同事跟
何君堯4年內提出8項質詢,屬選委界最少,以全體立法會對比,僅比飲食界張宇人、地產及建造界龍漢標多3條及兩條質詢。何回覆稱,在其他會議有提「質詢」,而且會注意他人質詢及答案,「其他同事問,等於幫我問,我有資料推進件事」,又說政府處理質詢需花大量資源,議員應問重要事,自言質詢數量恰當。
蘇長荣共提出14項質詢,其中7項在今年度提出,他認為數量不算少,且可經事務委員會、財委會、接觸市民等途徑表達對議題的關注。他另加入10個法案委員會,每年亦擔任事務委員會正或副主席。
身兼嶺大校長特別顧問的歷史學者劉智鵬共提出15項質詢,近半與教育或歷史文化有關。他自言專精以上範疇,不熟金融、法律等,而教育議題也有其他教育界議員跟進,他能提問的不多。他又認為議會非「交功課」,議員應發揮自身專業,若不熟悉議題反而需依賴助理「砌講稿」,或即席發表不準確言論。他另參與8個法案委員會、5個小組委員會及提出3項議員議案及相關修正案。馬逢國回覆說「計數字無意思」,而陳曼琪未有回應。
葛珮帆質詢最多 江玉歡陳沛良居次
至於質詢最多的民建聯葛珮帆共提出39項,涵蓋低空經濟、精神健康等;其次為江玉歡及陳沛良,各提37項質詢。以全體議員計算,則以商界嚴剛和九龍中楊永杰提出最多質詢,各40項。
劉兆佳認為議員表現有多方面指標,最基本是大會出席率,亦可參考質詢及委員會數量,議辦數量、媒體發言、與社會及官員互動等,但強調重點是具質素的個人見解。對於社會認知度,劉認為選委界議員非「坐定粒六」,尤其政治環境穩定後,現在「比4年前更多人想做議員」,最低限度要「有人識你」。
卜約翰:界別認知度低 可多撰文發聲
港大榮休教授卜約翰認為,選委界議員的社會認知度較低,特別是首屆任議員者。他解釋,大部分選委界議員由官方「揀選」(select),獲當局認可便能取得席位。他認為若議員重視知名度,可多在主流媒體撰文、就公眾關注的議題發聲。但他關注,過往有報道稱議員為公眾關注議題發聲時受限制,若屬實將有礙他們提升社會認知度。
明報記者
(立法會總結系列之一)
日報新聞-相關報道:
選委議員質詢醫衛、勞福最多 陳永光九成關醫 (2025-10-16)
選委界人均入17法案委員會 「捧蛋」林順潮:有不同渠道發聲 (2025-10-16)
自由黨成新「反對派」 易志明邵家輝李鎮強頭三 (2025-10-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