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副刊

教大GPS:自閉兒玩卡牌學社交

發佈於

【明報專訊】自閉症孩童在群體中容易焦慮不安,但不代表他們不想交朋友或參與課堂和遊戲,只是他們不懂得表達自己。自閉兒的語言發展一般較慢,不容易理解別人的說話、語氣及表情,也不太會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導致社交溝通上的困難。他們需要適切的方法學習社交溝通,而遊戲正是一種充滿樂趣的互動方式,讓他們在輕鬆自然的環境下,以語言或非語言來接收及傳達信息,建立社交溝通能力。無論是角色扮演遊戲,又或簡單的桌上遊戲、積木建構,甚至互相追逐,都能讓自閉兒學習基本的社交溝通能力,如合作、輪流、等待等,讓他們與別人建立關係之餘,也能提升自信心。

明確遊戲規則 給自閉兒安全感

自閉症孩童喜歡能預測的活動,而遊戲的規則與結構需要有明確的目標與流程,讓他們感到安全。透過遊戲中重複的模式,他們可逐步掌握遊戲規則。以桌遊為例,孩童依規則順序行動,輪流抽取遊戲卡,依步驟完成各項任務等,相對於傳統說教方式,這種結構化的學習方式,能更有效地幫助他們學習與人際互動的技巧,並且理解「社交是有規則的」。

筆者設計了一款遊戲卡《好孩子特攻隊》,讓孩童透過高度互動、視覺提示清晰的遊戲環節,學習溝通及社交規則,並思考如何將行為配合情境。例一,在學校禮堂表演「跳舞」是恰當之舉,但在課室裏隨意起舞則干擾秩序;例二,挖鼻孔雖是自然舉動,但在社交場合則會引發尷尬場面。孩童藉着角色扮演,於不同情景演繹不同的行為表現,趣味盎然!

遊戲卡助師生溝通 主流學校適用

此遊戲卡不僅適用於自閉症譜系學生,亦能推廣至主流學校,培養學生「因時因地制宜」的正面行為意識,對主流學生同樣有裨益。參與此項計劃的路德會聖馬太學校(秀茂坪)校長楊佩玲,帶領學生一起玩遊戲卡(圖)後,認同遊戲設計可讓學生清晰理解社交溝通中「情境」與「行為」的動態關聯。

總括來說,遊戲是一種有趣、有效且充滿溫度的學習方式,讓我們更了解自閉兒的興趣、能力與困難,也能在互動中給予他們適當的支持與鼓勵。對自閉兒而言,遊戲是打開溝通與社交之門的鑰匙;對教師與家長而言,遊戲是觀察、引導與建立關係的好機會。

文:周穎詩(香港教育大學特殊教育與輔導學系高級講師)

作者簡介:由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的學者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研究、政策和議題的所見所感。www.facebook.com/FEHD.EdUHK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75期]

日報新聞-相關報道:

親子筆陣.解鎖孩子心:推動「內在動力燃料」 (2025-10-14)

同理心學堂:建立情緒認知和管理技巧 (2025-10-14)

教女無方:必要的沉默 (2025-10-14)

超人DadDad:用愛與支持 築起孩子自信城堡 (2025-10-14)

增添父能量.青春期不是敵人:貼心爸爸的升級技巧 (2025-10-14)

讀書時節:筆迹隱藏性格密碼 (2025-10-14)

童繪遊樂場:沉悶的素描? (2025-10-14)

童途有「理」:治療先天性扳機指 (2025-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