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增添父能量.青春期不是敵人:貼心爸爸的升級技巧

【明報專訊】青春期,是一個神秘又充滿挑戰的階段,亦是身心高速變化的時期,青少年的內心會反覆並不定期受影響。爸爸們,青春期並非父子關係的末日,而是一扇通向成熟的大門。根據美國學者Melinda Leidy的研究顯示,爸爸在子女的青春期調適(adolescent adjustment)上能起到關鍵作用。筆者將會分享3個技巧,讓大家一起升級成為「貼心爸爸」。
給予空間探索自我 在必要時提供底線
技巧一:適度監管
青春期的子女既需要自由,也需要界限。研究顯示,過度監管會增加子女的反抗與負面情緒,但完全不管又會讓子女失去安全感。重點是「適度」:既能給予空間探索自我,又在必要時提供底線。自從兒子升上中學後,他便自行上學,我不用每天監視他能否趕及巴士或港鐵的班次,我只是清晰告知,不論選擇哪一種交通工具,底線是不能遲到;同樣的,放學亦沒有規定幾多點要回家,我只需要他放學後用通訊軟件通知一聲就可以,底線是要讓大家知道他安全。放手不是放棄,爸爸和子女一起訂立明確可行的界限,就能讓規矩變成雙方共識。
技巧二:快快地聽,慢慢地說
青春期的孩子情緒波動大,有時說話尖銳、有時沉默寡言。研究指出,爸爸對子女的「接納」能顯著降低抑鬱與焦慮,反之,否定評論會削弱子女的正面行為。換句話說,多點運用同理心表示「我明白你」比再多的道理更有效。有一次,兒子的回應比平時率直,亦感受到他充斥着情緒,我當下選擇不批判他的表達方式,只向他表示:「爸爸相信你有煩惱的事對嗎?若現在不方便分享並不緊要,爸爸隨時都準備好聆聽啊!」經過半天後,他主動分享原來是對某些功課感到無從入手。爸爸的角色,不是立即糾正,而是提供一個讓子女安心表達的空間。爸爸,有時只需要聆聽,就可以讓子女知道,無論他們情緒如何,家永遠都是一個可以安心回來的地方。
與青春期子女「同行」
技巧三:共同參與
青春期的子女不喜歡被「教」,但喜歡「同行」。爸爸可以透過共同活動,例如:打機、睇動漫、砌模型、追星(積極追隨並關注偶像)等,與子女建立默契與信任。所以,我盡力把握周末與兒子一起煮早餐的時間,哪怕只是做一道簡單的煎蛋,都是建立關係的投資。陪伴不一定要坐低傾心事,有時一起做事,反而更容易打開心扉。
青春期或許充滿戲劇感,但不是敵人,爸爸貼心的陪伴,會讓子女學習如何成為更好的自己,亦是他們邁向獨立的必經路程。下一次子女翻白眼時,試着把它當作一種語言:他彷彿在說「我長大了,我需要你不同的方式」。爸爸們,你準備好了嗎?
文:黃格平(兩個兒子的爸爸,喜歡與年輕人探討家庭價值,與好爸爸中心一起塑造新一代爸爸角色)
作者簡介:由一群撐爸爸角色的父母共同寫作,記錄他們怎樣在孩子生命中,築起爸爸形象。好爸爸中心由維護家庭基金設立,深信每個孩子需要好爸爸;爸爸角色可由夫妻共建。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75期]
日報新聞-相關報道:
親子筆陣.解鎖孩子心:推動「內在動力燃料」 (2025-10-14)
同理心學堂:建立情緒認知和管理技巧 (2025-10-14)
教女無方:必要的沉默 (2025-10-14)
超人DadDad:用愛與支持 築起孩子自信城堡 (2025-10-14)
讀書時節:筆迹隱藏性格密碼 (2025-10-14)
教大GPS:自閉兒玩卡牌學社交 (2025-10-14)
童繪遊樂場:沉悶的素描? (2025-10-14)
童途有「理」:治療先天性扳機指 (2025-10-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