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超人DadDad:用愛與支持 築起孩子自信城堡

【明報專訊】在育兒路上,許多家長常常出於好意,批評或指正孩子的行為和表現,然而,這做法未必達到預期效果,反而可能會傷害孩子的自信心。在這篇專欄中,我想探討為何家長應該避免批評, 並且提供一些實用的建議,讓孩子在鼓勵與支持中茁壯成長。
為何批評會損害孩子自信?
當孩子經常聽到批評時,他們可能會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與價值。這種情緒可能會伴隨他們的一生,導致他們在面對挑戰時容易退縮,缺乏勇氣去追求自己的夢想。批評往往會讓孩子感到不被接受,甚至引發自卑和焦慮,這對他們的心理健康和未來發展都是不利的影響。
對事不對人:當需要指正孩子行為時,家長可採用的方式是將焦點放在行為本身,而不是對孩子的個人評價。例如,對於孩子在學校的表現,與其說「你怎麼這麼笨」,不如說「我覺得你可以在這方面更努力」。這樣的語言不僅能緩和氣氛,還能讓孩子明白,努力能帶來改善,而他們的價值不取決於一次的成敗。
積極的讚美與鼓勵:讚美是建立孩子自信心的好方法,但必須具體和真誠。當孩子完成一件事情時,不妨具體指出他們做得好的地方。例如,若孩子畫畫有進步,可以說:「你這個色彩搭配得很不錯,讓我想到了春天。」這種具體的讚美能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成就,進而增強自信心。
提供有建設反饋:除了讚美,家長也可以提供有建設的反饋,幫助孩子成長。這種反饋顯示出你關心他們的發展,而非單純的批評。例如,對於學習成績不理想的孩子,可以說:「這次的考試可能有些不如意,但我們一起找出問題所在,下一次一定會做得更好。」這樣的語言不僅指出問題,也給予了希望與支持,讓孩子知道他們不孤單。
創造安全表達環境:孩子需要一個安全的環境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想法。作為家長,我們應該主動傾聽他們的聲音,理解他們的需求,而不是急於提供解決方案或批評。這種環境讓孩子感受到尊重,進而更敢於主動表達自我,從而增強自信心。
分享失敗故事:和孩子分享自己失敗的經歷,讓他們明白失敗是成長過程的一部分。告訴他們如何從失敗中學習,並最終取得成功,能讓孩子更理性地看待困難。而父母的休閒故事也有助於消除孩子對失敗的恐懼,提醒他們失敗並不可怕,重要的是堅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夢想。
以身作則:孩子經常透過模仿來學習,因此,家長的言行舉止對他們的影響深遠。要想培養孩子的自信,父母本身也需要展現出自信的特質。若父母能夠對自身的能力與價值有清晰的認識,那麼孩子自然會受到影響,發展出積極的自我形象。
批評難達積極效果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批評往往無法達到積極的效果,反而會削弱他們的自信心。作為家長,我們的責任是用愛與支持來幫助孩子茁壯成長。通過讚美、有建設反饋,創造安全的環境,並以身作則,我們能夠為孩子的自信心打下堅實的基礎。讓我們攜手共同築起那座充滿自信與希望的城堡,讓孩子自由翱翔,追尋夢想!
文:陳顯庭(Rio Chan)
作者簡介:註冊社工、註冊教師,育有兩名兒女,女兒有ADHD傾向。過往於NGO工作十多年,大部分時間服務SEN兒童及其家庭,是一名努力追尋夢想的爸爸及繪本作家,曾出版兩本繪本著作——《走進森林的刺寶寶》及《我是閃電蛙》。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75期]
日報新聞-相關報道:
親子筆陣.解鎖孩子心:推動「內在動力燃料」 (2025-10-14)
同理心學堂:建立情緒認知和管理技巧 (2025-10-14)
教女無方:必要的沉默 (2025-10-14)
增添父能量.青春期不是敵人:貼心爸爸的升級技巧 (2025-10-14)
讀書時節:筆迹隱藏性格密碼 (2025-10-14)
教大GPS:自閉兒玩卡牌學社交 (2025-10-14)
童繪遊樂場:沉悶的素描? (2025-10-14)
童途有「理」:治療先天性扳機指 (2025-10-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