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經濟

袁國守:分散投資保穩定回報

發佈於

【明報專訊】工作性質關係,不時會有親朋甚至初相識的人(過去一周便有三位),問筆者這個市場怎睇、那隻個股怎看。任職投資理財版記者多年,當然對這範疇的事情略知一二,但日常工作主要搜集、過濾、核實及比較資料為主,沒有什麼「貼士」或「獨家消息」,不敢貿然私下提供投資建議,况且相信有天AI便可取代如筆者這類崗位,此前,若硬要筆者給建議,只好四個字:分散投資。

分散投資,看似「阿媽係女人」,但發現周遭不少投資者偏愛「獨沽一味」,部分死守港股多年,過去一年多,恒生指數當然「威威」,跑贏全球主要股市,但若是長線投資,過去5年、10年呢?過去5年,恒指只累升9%,同期標普500指數及日經指數,分別累漲94%及104%。相反,部分投資者僅鍾情美股,特別是近年移居他鄉的港人,對港股更是不屑一顧。結果?恒指年初迄今累升31%,期內標普500指數及日經指數升近15%及21%。

應撇開意識形態政治立場

回到「初心」,投資為了什麼?賺錢。個人的意識形態、政治立場,建議部署投資策略時,暫放埋一邊,如同好些聰明絕頂(至少給人的感覺是)的基金經理,早晚說美國/特朗普不是,但到「利申」時,很務實的,管理的基金組合盡是美股。同樣,許多身處海外的港人,經常說「香港玩完」,又或中國經濟如何不濟,但Temu、淘寶及小米(1810)的產品,家中不缺,甚至愛不釋手。不管閣下屬什麼營,投資時,筆者的建議是即使「口裏說不」,身體卻要誠實,因這關乎各位的「血汗錢」,故無論在地區、行業、資產類別及時間部署,都宜多元一點,風險分散,投資路上、生活上,自然安樂一些。

是的,或許看官已在批評筆者是「牆頭草」或鄉愿,但請留意,閣下正在閱讀的是《Money Monday》,封面已註明是財經投資周刊,非政治或附庸風雅刊物,政治或道德正確與否,留待其他地方探討好了,本刊或至少本欄只盼助各位創造財富。正因筆者「花心」兼是「牆頭草」,又或引言所說的注重「分散投資」,因此除了定存、外幣和儲蓄壽險,美股港股自然不會少;時間部署上,長線為主、短線為輔,個人投資組合的核心為環球股票基金,而個人的強積金更100%投放在國際股票基金。

翻查強積金供應商網頁,截至2025年10月3日,該國際股票基金年初至今、過去1年、5年及10年,分別累升12.68%、12.63%、54.69%及137.12%,表現中規中矩,各時段計,皆遜於MSCI全球指數。至於同一強積金供應商管理的香港股票基金,年初至今、過去1年、5年及10年,分別累升40.28%、24.77%、4.04%及49.71%。可見,假如過去5年和10年只投資港股,多數跑輸外圍股市;相反,若年內全不沾手港股,整體回報相信落後於持有港股的投資者,足見分散投資的重要。

(本網發表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袁國守 投資心戰室]

日報新聞-相關報道:

張兆聰:SETM料受惠中美稀土戰 (2025-10-13)

伍禮賢:政策利龍頭 華新水泥有短炒空間 (2025-10-13)

涂國彬:特朗普靠不靠譜 皆利金價創新高 (2025-10-13)

黃德几:匯控藉併恒生房地產黑洞脫困 (2025-10-13)

簡慧敏:《施政報告》強調金融監管與發展並重 (2025-10-13)

《幫你格價》:開證券戶口 免佣背後涉其他收費 (2025-10-13)

葉創成:匯控擬私有化恒生 長遠利好 (2025-10-13)

陳正犖:黃金趁回調買入 (2025-10-13)

許健生:中美關稅戰升級與稀土博弈 (2025-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