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要聞

大嶼馬蹄蟹棲地 風後垃圾冲積 環團促擴清理範圍建保護區 食環:會加人手

發佈於

【明報專訊】大嶼山水口有多種海岸生態環境,有「天空之鏡」美譽的水口灣沙泥灘更是瀕危馬蹄蟹的重要棲息地。超強颱風「樺加沙」上月襲港後,大量海洋垃圾被捲上岸,包括膠袋和漁網等。有環團表示,約九成在水口灣沙泥灘棲息的馬蹄蟹屬瀕危「中國鱟」,上岸產卵的成蟹或會因漁網纏繞而死,在岸上生活的幼體若誤食微塑膠,死亡率亦會增加,政府需擴大清理垃圾範圍,又建議設保護區保育馬蹄蟹。食環署表示會加派人手清理。

明報記者 方寧

食環署回覆本報稱,涉事地點較偏遠及範圍廣闊,不時有垃圾被海浪冲上岸,署方會定期派員在潮退時清理;因應近期颱風過後海上垃圾增加,已加派人手到場清理,由今年9月至今已展開共11次淨灘行動。署方預期未來仍會有垃圾被冲至,會繼續密切留意情况,持續安排人員加強清理。

食環:風後海上垃圾增 9月起淨灘11次

本報記者日前到水口灣沙泥灘,發現紅樹林區域在退潮後有大量海上垃圾殘留,包括膠樽、玻璃樽、布袋及塑膠袋,另有部分漁具如漁網等,其中膠樽和鋁罐主要印有簡體字、東南亞國家文字標貼,亦有港版檸檬茶和礦泉水樽,記者沿途隨機執拾10個膠樽,當中5個印簡體字,3個東南亞國家文件,另外兩個是本地牌子。

翻查資料,香港主要存在兩種馬蹄蟹,分別是中國鱟和圓尾鱟,前者已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列為「瀕危」,據世界自然基金會(WWF)香港分會研究,本地幼年馬蹄蟹數量已減至4500至7300隻。WWF海洋保育主管彭莉恩稱,會方一直在水口做有關馬蹄蟹的調查,平均每次發現約100隻正在活動的馬蹄蟹,約九成是中國鱟,絕大多數仍處幼年期。

微膠礙馬蹄蟹生長 垃圾纏紅樹或致死 

彭莉恩引述理大研究稱,海洋垃圾分解產生的微塑膠會影響馬蹄蟹生長,幼年馬蹄蟹在有微塑膠的環境下生活,行動會變慢,體形也會較正常小。她說,本地馬蹄蟹多見於水口、下白泥、東涌灣等地的沙泥灘,而研究顯示,水口的微塑膠一直較其他地區高4至5倍。早前政府委聘顧問展開海上垃圾研究,識別出33個需優先處理海洋垃圾地點,當中包括水口。彭認為水口雖被列為優先處理海洋垃圾的地點,但政府並不會清潔整個沙泥灘,部分靠近海岸的地點主要依賴熱心組織和市民維持基本清潔,她呼籲政府擴大清潔範圍,亦可將該地劃為保護區。

另外,水口紅樹林的樹枝、樹幹及根部有大量膠袋和布袋懸掛,部分膠袋套住枝幹纏繞數圈。香港海洋教育協會總監張瑪珊指出,垃圾纏繞或會導致紅樹死亡,而部分膠袋等塑膠垃圾在分解碎裂成小塊,若海洋生物誤食,或會死亡,另外在水口沙泥灘棲息的流浪牛也有可能誤食海岸垃圾。她強調風暴過境後有海洋垃圾被冲上岸屬正常,但若短期內不清理會愈積愈多,呼籲淨灘工作愈快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