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墨爾本】人之所以為人

【明報專訊】某個9月的周末,我和朋友開車到了墨爾本南部的摩寧頓半島(Mornington Peninsula),距離市中心大約一個多小時的車程。很多人聽到這個地區,必先想到Red Hill的酒莊、澳洲的溫泉等等。然而,近年藝術家大多喜愛在郊區開工作室或辦展覽,所以遊人到訪的目標再不止於吃喝玩樂,同時也可以感受本土的藝術氣息。
車停泊到Studio & Co.,一個有趣的藝術共享工作室。空間內見到不少藝術家租了一些空間作畫,也有園藝、玻璃藝術等不同創作。其中一個引起我興趣的,就是藝術家Jo Lane的展覽。
Jo Lane是墨爾本的藝術家,年過70的她,一直專注學習藝術,經常澳、英兩邊走,接觸不同藝術和文化,她希望利用藝術去探索社會和心理學的空間、人類的存在和社會的關係。
Jo Lane的作品頗多元化,她雖然主修繪畫,但亦同時不停學習雕刻、印刻,以及其他視覺藝術。是故這個展覽也展出不同藝術媒介的作品,如繪畫、裝置、玻璃藝術及石頭編織等。不知大家有沒有聽過石頭編織(stone threading)?Jo Lane會利用鐵絲把堆好的石頭編紮起來(如作品fist),營造出不同形狀,表達出不同意思。
今次展覽的主題是「人體網織」(Human Mesh),Jo Lane希望她的作品能反映出人的脆弱與堅毅是可以共存的,如像石頭的堆砌,不一定只看到一層,每個人都可以有不同層面,即使會矛盾,也是自然。人之所以為人,要了解的話,不能只有單一的觀察,人的建構,比想像中更複雜。
在展覽裏,我個人最喜歡的畫作名為untitled (judgement)。很有趣的題目,明明說是無題,又何以要在括號加上judgement(審判)一詞呢?畫中的人沒有上衣,也沒有頭髮,乾淨整潔地在畫的中心,合着眼靖。在觀看畫作的那一刻我在想,是因為人死後肉身的存在都變得無意義了,沒有任何世俗的束縛,甚至連衣服也沒有,就可以前往死後審判嗎?不過再多想一層,閉上的眼睛除了象徵死亡,還可能代表重生,把所有發生的事都給忘了,接受一個新的自己。出生與死亡,我們都是赤裸而未開眼的,無論是被審判還是審判別人,我們都能為自己決定一個主題。我猜這可能是藝術家的用意,所以這個展覽的作品很多都是以「無題」作為主題。人生交織的網太多,各人感受不同,獨立思考存在的意義或許是她想表達的事情。
Jo Lane的作品帶給到訪的人很多討論空間,展覽廳內人聲此起彼落。像作品LOAD,有人說看不明白,這些如雞蛋一樣的石頭是想表達什麼?有人認為作品的感覺冰冷,有種絕望的感覺。有人代入了自己,好像呈現出即使是受束縛的人生都能找到不同方法、讓不安、焦慮等負面感覺從不同地方發泄出去。
我想,如果Jo Lane聽到這些感受也真的正中她下懷,做人的路本來就不平坦,或許轉個角度,欣賞和感受各種不完美,才是做人好玩之處。
文:小柔(80後,生於香港,移居墨爾本9年。認為藝術就是生活最美好的事情)
設計:賴雋旼
編輯:鄒靈璞
[開眼 大都會文藝誌]
日報新聞-相關報道:
【東京】Domo Arigato, Mr. Roboto (2025-10-10)
【鹿特丹】沙居 (2025-10-10)
【香港】Little Big:爵士、搖滾、電音共冶一爐 (2025-1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