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教育

中大醫科課程改 首兩年倡副修、社服 6年分成3階段 下學年採用「擴學生視野」

發佈於

【明報專訊】中大醫科下學年(2026/27)起將採用新課程模式「CU Medicine Plus」,希望醫科生兼具創科精神、領導力和人文關懷。新模式引入3層架構,將課程分為3個階段,首階段着重全人發展,鼓勵學生選讀副修、參與社區服務等。中大醫學院院長趙偉仁說,隨着人口老化、人工智能(AI)應用等趨勢冒起,好醫生不但需要知識,亦要有同理心、認識創科等。

各留4至8周 後4年重專題研習臨牀實習

新模式下,中大6年內外全科醫學士課程以每兩年為單位分成3個階段,包括「MedExplore」、「MedExceed」和「MedExcel」,每階段預留最多4至8星期讓學生有全人發展、參與醫學專題研習和臨牀實習的機會(見表),後4年着重協助學生了解所選的專科。中大醫學院副院長(教育)黃仰山說,明白新模式會增加學習元素,故改良部分課程,舉例部分課堂將容許網上教學,確保學生有空間多元發展。

副院長(學生事務)吳兆文說,醫科課程本身容許學生自由發揮,如申請海外實習、參與人道工作等,但礙於欠缺統籌,加上部分學生「比較摺」、「入嚟只係為讀書」,個別學生或無多元發展。趙偉仁期望新模式擴闊學生視野,令學生持續貢獻業界。

稱GPS被詬「搞階級」 與新模式各有側重

中大醫學院自2013年推出「環球醫學領袖培訓專修課程(GPS)」,收分較內外全科醫學士高,不少中學文憑試(DSE)狀元入讀;現時大學聯招(JUPAS)網頁顯示學額約30至50個。吳兆文說,GPS歷年培養出逾300個畢業生,當中逾20人海外進修後回醫學院做教授,認為數據反映課程有成效,惟由於以往GPS收生少,被人詬病「搞階級」;醫學院總結經驗後,希望透過新模式,有系統地整合現有資源,使更多非GPS學生受惠。

至於新模式下的內外全科醫學士和GPS課程有何不同,吳稱新模式重視知識「闊度」,GPS着重知識「深度」,每名GPS學生會獲分配一名醫學專科導師,伴隨其6年醫科生涯,相信GPS仍有獨特之處。

翻查資料,港大醫學院醫科2016/17學年起增設「增潤學年」,醫科生3年級時可選參加服務、人道救援工作、研究實習或增插課程;該院近年亦推出「傑出醫科學人」計劃,設入學獎學金吸引尖子入讀醫科。被問新模式是否為跟港大「對撼」,吳兆文期望新模式對收生有正面影響,但重申推行初衷是提升整體學生的學習成果,「唔係為咗爭(學生)」。助理院長(入學)朱昭穎補充,中大醫學院過去五六年JUPAS收生比例維持約七成,且收分持續上升,反映學院收生無困難。

日報新聞-相關報道:

暑假印尼義教牛津交流 醫科生:抽時間做熱誠事 (2025-10-08)

繼續閱讀
贊助商